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如何规避品牌延伸风险(2)

2015-04-12 01:11
导读:导致消费者心理冲突。如果将品牌延伸到与原市场不相容或毫不相干的产品时,品牌认知就会弱化,甚至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试想“海尔香水”、“波

  导致消费者心理冲突。如果将品牌延伸到与原市场不相容或毫不相干的产品时,品牌认知就会弱化,甚至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试想“海尔香水”、“波音蕃茄酱”这样的品牌延伸会在消费者的心目中造成多大的混乱——如果不是“假冒伪劣”,那一定是企业的决策者疯了。虽然这仅仅是打个比方,但在营销实践中,由于品牌延伸不当而导致消费者心理冲突的案例却并不少见。如荣昌集团将“荣昌肛泰”的品牌延伸至纯净水,“活力28”洗衣粉将其品牌延伸至纯净水等,不能不说是品牌延伸的败笔之作。
  株连效应。集聚于同一品牌之下的几种产品,可能会因为一种产品的经营失败而波及其它产品的信誉,由此导致公众对整个品牌的全盘否定,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就是品牌延伸的“株连效应”。如“雀巢婴儿奶粉”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品质问题和宣传不当,引发了多达9个国家的抵制雀巢品牌运动。抵制运动持续了7年,导致雀巢公司利润直接损失4000万美元,其它业务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跷跷板效应。RIES提出的“跷跷板效应”认为,当延伸品牌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时,消费者就会把原强势品牌的心理定位转移到延伸品牌上,这样就无形中削弱了原强势品牌的优势。如美国的“Heinz”腌菜曾是市场的主导品牌,而当企业把“Heinz”蕃茄酱做成市场领导产品后,“Heinz”在腌菜市场的头号地位却被另一品牌“Vlasic”所代替,由此产生了此涨彼消的“跷跷板”效应。
  总之,品牌延伸像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使新产品搭乘老品牌的声誉便车,一荣俱荣;运用不当,则易掉进延伸陷阱,使整个品牌战略一损俱损。因此,我们应该权衡利弊、审时度势,合理把握延伸界限,才能规避风险、克敌制胜。
  
  品牌延伸风险的规避
  
  把握时间界限,谨防过早延伸。品牌延伸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已有品牌的声誉和影响推出新产品,因此,品牌延伸的前提就是这一品牌必须是强势品牌,有很高的品牌忠诚度。如果企业一味急功近利,“东方未亮就想西方亮”——在品牌形象尚未完全确立之时就肆意进行延伸,结果必然是稀薄的品牌资产无法抵御新产品上市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延伸效应无从产生,主导产品声誉受损。
  明确范围界限,谨防过度延伸。品牌延伸一方面要保持新产品与原产品定位一致,使其在目标市场、消费群体、品质档次、服务系统等方面能够一脉相承,维护和强化原品牌定位;另一方面,要保持新产品与原品牌的核心价值一致,或丰富、深化核心品牌形象,或彰显、张扬品牌个性,避免盲目跟进、误入延伸陷阱。从大量营销例证的统计分析看,以下几种情形属过度延伸活动,须引起企业高度警惕:
  行业跨度大的非相关多元化下的品牌延伸。像三菱这样多元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实属凤毛麟角,而像巨人集团那样延伸失败的例证却比比皆是。因此,品牌延伸不轻易介入与主导产品无关的产品领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产品线向下延伸,即以原高档品牌推向中低档市场的行为。低档产品往往会破坏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增大品牌延伸风险,致使公司利益受损,如前面提及的派克公司,因此须谨慎从事。
  导致消费者认知失调的品牌延伸。
  积极使用复合品牌。即在主品牌保持不变的前提之下,对各个新产品增加一个子品牌,如“海尔—小神童”、“海信——静音王”、“乐百氏——健康快车”等。据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全世界位列于前20位的日用品品牌中,有52%的产品在使用复合品牌策略。复合品牌既可以借用到主品牌的资产,又可由子品牌来突出单个产品的差异化特征。由于子品牌的限定,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不会过分依赖主品牌的类别意义,因此可以避免由于子品牌形象不佳而对主品牌形象造成侵蚀的现象。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参考资料:
  1.马玉超,品牌延伸:福兮祸兮,商业研究,2003
上一篇:我国城市形象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