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企业品牌国际化的营销组合策略(4)
2015-05-02 01:39
导读:(三)与目标国当地著名品牌“联姻” 中国企业到国外去开拓某一国市场,从零开始自筹渠道十分困难,而且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和很长时间。而该国企业
(三)与目标国当地著名品牌“联姻”
中国企业到国外去开拓某一国市场,从零开始自筹渠道十分困难,而且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和很长时间。而该国企业到中国开拓市场也面临同样的难题。因此,两国同行企业“联姻”,各自帮助对方开发本国市场,以网络互借的途径实行以市场换市场的战略,使之能更快地融入对方国家的市场体系之中。雅戈尔的大卖场就是这种经营思路的结晶。
(四)建立自己的销售公司
从一些国际品牌的企业经营实践来看,不追随当地的大企业,自己独立建立销售公司有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其优点在于能接近顾客,及时了解和把握当地市场的动态,使经营活动具有柔性。其不足之处就是这种做法需要相当的成本和时间,一般对刚进入某国市场的新的品牌企业来说,可能会增加额外的负担,具有相当大的风险。但是着眼于长期发展的观点,有时企业需要这样做。
日本企业在美国市场往往采用独创自营销售公司的形式,并以此为据点,与大型零售商直接交易。日本企业在美国设立自营销售公司的,最早的是松下,其后索尼、三洋电机、夏普、日立、东芝、三菱等先后在美国设立了自营销售公司。当然,这些日本家电企业在刚进入美国市场之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都经过了与美国渠道企业的合作这个过程,然后逐步形成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建立自己的渠道网络的。
促销策略
(一)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方法
企业在全球营销沟通活动中,会出现一些障碍,它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不能顺利进行。学者克根把这些障碍进行整理,具体如下:
信息可能不会被原定的接收者收到。这主要是因为广告业者不懂得选择合适的媒体以把信息传达到特定听众那里。例如,电视是一种大众媒介,但由于有些国家电视普及率低,其传播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信息可能会被目标观众所接收,但由于理解程度不同,可能不会被目标观众理解或引起他们错误的理解;信息可能会被目标观众接收,也被他们理解,但仍然不能激励他们产生购买行为,这可能是因为信息发送者缺乏关于目标观众的文化知识;信息的效果会被噪音干扰,或被竞争对手的广告、其他销售人员以及在接受端的混淆等外部影响所干扰,这些都可能减弱最终效果。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从上述的问题清单中可以看到,坚持标准化广告难以实现企业的宣传目的。这是因为不同文化的沟通能否顺利进行跟市场成熟的程度有关;同时,也可能跟传播方有关,即主客观的问题都有可能发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市场结构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等方面存在着不少差异。因此,在发达国家做成功的广告,原封不动照搬照抄拿到发展中国家,很可能适得其反。企业如何适应不同目标国市场上的消费者,提供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信息,这是“后全球品牌”时期广告活动中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后全球品牌”时期,企业在制定促销决策时首先要在文字效果上下功夫。所写的广告文要达到在目标国宣传的效果,感人肺腑,使人悦服。这就需要对当地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研究。其次,还要重视当地的传统习惯。知名品牌万宝路香烟,在建立全球品牌的营销活动中,对全球市场进行细分,形成各个区域范围,针对各个区域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易被当地消费者所接受。早在1970年,万宝路广告开始向香港拓展。香港人对其优美的情景和
音乐虽然持欣赏态度,但对于终日策马牧牛的牛仔形象却没有什么好感。因此,现在香港电视谋体上出现的不再是美国西部纹身的牛仔,而是年轻、洒脱,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牧场主。
另外,文化习俗反映在各国法规中,对广告的处理和限制的一般规则也不同。世界各国在广告管理上都有一些法规,对产品的种类、价格、
说明书、广告方式以及广告媒体等均有不同的限制。在“后全球品牌”时期企业在制定促销决策时,需要了解目标国有关广告的各种法规,充分考虑符合目标市场国的广告法规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