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营销中的主体再造研究(2)
2015-06-02 01:44
导读:三、政府再造工程 1.体制创新 要适应加快“营销城市”步伐的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政企分开。政府及其部门的管理职能必须真正转
三、政府再造工程
1.体制创新
要适应加快“营销城市”步伐的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政企分开。政府及其部门的管理职能必须真正转到规划管理、行业管理、制定政策、维护市场秩序上来,努力促使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政府的服务社会的目标相协调,使城市通过资本经营,建设发展,让顾客满意。市政公用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进入市场,与社会经济组织进行公平竞争,市场化运作。政府主要承担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责任,如大量的城市道路、公共绿地、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
2.在政府内部引人竞争机制
只有内部竞争,才能提高城市政府对外的整体营销能力。像杭州市政府采取的集中办事大厅、并联式审批。所谓并联式审批,就是将政府各部门并联行使审批权,而且各部门之间处于竞争的状态。只有通过公平竞争,才能找到最合理的资源配置办法和最合适的人才,逐步形成政府部门之间正向的竞争激励机制。
3.组织的扁平化
实行权力下放,减少层级,以增强城市政府组织的“现场经营能力”。例如,我们提出在加快城市化的框架上,改变目前县(市)政府下设城关镇、城关镇下设片、片再管理村的体制,因为这种经营模式层过多。要撤销城关镇的建制,由县(市)政府直接经营城关镇的资源,也就是一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的资源,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层级过多所导致的委托代理成本过高的弊病。另外在同一级上,要精简政府机构,提高政府公务员办事效率。
4.实施政府信息化改造
政府原来是以资金流、人头编制来管理的,现在要改为知识流、信息流来管理,从封闭型转向公开化。电子化的政府,实际上是通过因特网与服务对象(市民)建立对话的窗口,使政府的运作围绕市民的要求来进行调整适应,并通过因特网这一信息载体进行实时反馈,来改进自己的缺陷。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5.要建立顾客导向型政府,以最优秀质量服务城市的顾客
顾客导向的理念是通过政府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顾客价值,从而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城市价值,形成完整的价值增值链。
顾客服务→顾客满意→顾客价值→政府价值→城市的价值
目前,除了东部少数省份政府开始树立顾客导向意识以外,很少有政府根据“城市买主”的需求开发、改变自身的服务。究其原因,表面上是政府里面缺乏营销观念,缺乏为顾客服务的组织文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一个城市政府、一个科室、一个领导、一个公务员没有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缺乏提高服务的原动力。
6.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提高社区自治能力
政府要处理好政府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在城市营销中,公共、私人部门都是营销主体,少了谁都不行。政府要尽量与私人部门尤其是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努力搞好城市营销,共建城市品牌。首先,政府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激发中间组织应有的职能。其次,政府要进一步提升社区自治能力。政府不能插手社区事务,不能行政包办社区工作。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等.科特勒看中国与亚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123-125.
[2]菲利普.科特勒 .国家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4-56.
[3]马译.对经营城市与招商引资的思考[J].发展论坛,2002,11:32-34.
[4]吴先满.经营城市新论[J].南京社会科学,2002,5:45-47.
[5]刘文俭.城市经营的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J].中国城市经济,2003,11:78-80.
[6]张蔚文.对国外城市经营理念的考察与借鉴[J].城市规划,2002,1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