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市场退出机制的缺陷及对策研究
2015-06-11 02:01
导读:市场营销论文毕业论文,我国市场退出机制的缺陷及对策研究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市场主体选择不年检而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方式退出市场,严重影响了市场交易安全。本文分析了我国市场主体无序退出的原因,认为应建立企业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分离的制度,确立注销登记为市场主体唯一的退出方式,以建立起正常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 关键词:市场主体 退出机制 吊销营业执照 注销登记
市场主体是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商品或服务,合法进入市场的法人组织。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是指市场经营者因为出现阻碍继续经营的特定事项而主动终止经营或者依法被强制终止经营,经清算后由行政主管机关核准注销,从而终止市场主体经营资格和法人资格的法律程序和制度。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竞争经济和效率经济,实力较弱的市场主体在优胜劣汰的规律作用下将不再成为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者而退出交易领域。因此,市场主体退出是市场经济中的常态行为。
我国市场主体退出现状
完善的市场机制既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又要求及时有效地将不合格的市场主体淘汰出局,以确保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主体能够顺畅退出应是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标志之一。目前,在市场主体退出方面,由于注销登记、吊销营业执照被我国工商部门视为企业法人资格消灭的两种方式,大多数市场主体选择不年检而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方式退出市场,这是一种未经清算非正常退出的方式,严重侵害了债权人合法权益,影响了市场交易安全,扰乱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
据统计,北京、沈阳、西安等地吊销的企业数远大于注销的企业数,占企业退出市场总数的80%以上;河南省某市近年统计结果显示,注销登记的只有580余户,占退市企业总数的3.64%。在这些市场主体当中,80%以上市场主体的退出是因逾期不参加年检而被吊销营业执照。由此可见,我国市场主体绝大多数是通过被吊销营业执照这种非正常方式退出市场的。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我国市场主体无序退出原因分析
(一)市场主体的逐利性
企业等市场主体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要退出市场,必然会选择一种成本最少的方式,吊销无疑是一种最便捷、最经济的方式。与吊销方式相比,注销登记方式退出程序复杂,退出成本高。
但是,股东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如果预期企业的继续存在对其没有任何意义时,就会选择最廉价和最简便的故意不参加年度检验、让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方式退出。因为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繁琐、费用高、时间长;而通过被吊销营业执照强制退出市场的方式,不但可以减少费用、节省时间,而且由于企业法人主体资格已经消亡,法院会因无诉讼主体而驳回债权人的请求,市场主体的经营者就可以达到逃避所欠员工工资、劳动保险费用、税款和债权的不良企图。因此,从实际效果看,吊销营业执照这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能采取的最为严厉的行政处罚,实际上失去了应有的威慑作用,反而成为市场主体非正常退出市场的“主要渠道”和“最佳选择”。
(二)把吊销营业执照作为企业法人资格消亡的一种方式
有学者认为,吊销营业执照“是对法人人格的绝对否定,即法人人格被全面的、永久的被剥夺,法人之存在也因之而全面的、永久的被否认”;认为吊销营业执照的后果是自营业执照被吊销之日起,公司的法律人格便不复存在,不得再以公司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我国的实务部门也持此观点,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企业登记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工商企字[1999]第173号)和《关于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法人资格问题的答复》(工商企字[2002]第106号)均这样规定。受该观点的影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直把吊销营业执照和注销登记一起作为企业法人资格消亡的两种方式。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但是,大多
数学者认为,“吊销营业执照只是取消企业的营业资格,其法人资格依然存在,只有在企业注销之后,其法人资格才丧失。”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注销登记,企业的法人资格才告消灭。我国的法律法规实际上也是这样规定的。《民法通则》第46条规定,“企业法人终止,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并公告。”《公司法》第18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45条也都这样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