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2)
2015-06-12 02:05
导读:然后是保险公司推行的代理人制度,直接引发了我国金融企业的市场营销热潮。美国的友邦保险公司在我国首创了保险代理人制度,进而受到了国内保险公
然后是保险公司推行的代理人制度,直接引发了我国金融企业的市场营销热潮。美国的友邦保险公司在我国首创了保险代理人制度,进而受到了国内保险公司的热烈响应,平安保险是实行得最彻底的一个。就是凭借着数以万计的保险代理的营销渠道,平安保险集团一跃成为我国第二大保险公司,成为市场营销的受益者。
近期,证券基金的发行也引入了市场营销的理念。各基金管理公司开始注重市场营销,不仅在基金公司内部专门设立了市场营销部门,而且发动社会力量来推动基金的销售,现在颇为流行的银行代销、网上审购已经在基金的销售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甚至对一只基金的发行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我国金融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和完善,各种体制性的约束大量存在,国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高,传统金融行业的高度垄断性等,使得我国金融营销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营销服务观念不强。尤其是一些大型金融企业,受传统卖方市场观念的影响,不注意及时转变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官商意识浓厚,经营方式消极被动。
第二,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许多金融企业好大喜功,忽视资金约束和成本因素,脱离资金和管理能力,盲目拓展业务,乱铺摊子,资产增长过快,导致不良资产比例过高,风险加大。
第三,不重视市场研发。目前,市场研究与开发尚未成为我国大多数金融企业的自觉行为。一些金融企业既不善于发现市场,也不注重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而是盲目地模仿竞争对手,致使金融营销行为趋同。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第四,缺乏整体营销理念。尽管我国不少金融企业重视营销观念,但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相互竞争的情况十分普遍。例如,银行内部的储蓄部门与信用卡部门之间相互竞争吸储现象就较为典型。
三、我国金融企业面临的形势和应对策略
(一)中国入世对金融服务业的承诺
在与WTO成员国的双边谈判中,中国在金融服务市场开放方面做出了以下主要承诺。
银行业方面:中国入世后,外资银行在2年后可与中国企业开展人民币业务,5年后可与中国居民开展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也将逐步取消地域限制;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在中国开展汽车贷款业务。
保险业方面:入世5年后,外资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可在国内所有地域经营高风险的保险业务;在一定期限内,取消对外资保险公司的地域限制;主要城市将在2~3年内开放,5年内业务范围将扩展至团体险、健康险和养老险;外商可以拥有合资保险公司50%的股权,取消外资人寿保险公司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的繁琐申请条件,逐步取消在中国国内设立分制机构的限制;人寿保险公司目前可选择其合资伙伴,非人寿保险公司可拥有51%的股权,并可在2年内设立全资子公司;取消再保险领域的限制。
证券业方面:入世后,经过一定的年限,外资证券机构可以持有国内基金管理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允许外国证券公司以与中国证券公司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允许其经营包销国内证券以及包销交易以外币计价的证券业务。
(二)入世后我国金融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
1、
政治与法律环境。在金融政策方面,国家将更多地采用各种信贷、利率、汇率、公开市场业务等经济手段对金融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过去常用的行政手段将逐步弱化;国家将在完善各种金融法规的基础上,依法监督和管理金融机构的经营和营销行为,以保护投资人、存款人和投保人的合法权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市场环境。一是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金融企业原来垄断经营的市场格局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各自的业务构成、市场份额都将通过激烈的竞争重新匹配;二是金融市场体系的扩张速度会加快。金融市场细分化要求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各种债券、基金、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市场不断形成和完善,这将极大地丰富金融市场的内容,使金融产品的种类和金融部门的门类迅速增加;三是融资渠道拓宽,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作用将发生新变化,金融机构单方面决定资金价格的状况将不复存在。四是金融商品和投资需求多元化趋势会加强。对金融商品的个人消费者来说,会以收益最大化为选择标准,把多余的资金投向收益较好的金融商品,对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商品的要求更高,进而就对金融业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会进一步加强。资金投资收益的地域差异会增大,由于受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会出现资金倒流的“马太效应”,一定程度上会加大不发达地区的融资难度,影响金融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