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在国家政治伦理方面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纲领,确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根本保证是全面实施宪法,应当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伦理;法治;宪法;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又一里程碑,其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在国家政治伦理方面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也产生了许多深层次社会矛盾。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向前进,如何解决我国社会现存矛盾和问题,自2004年以来,我国社会理论界、思想界进行了激烈争论。有人否定改革开放,主张回到“文革”时期和以前的老路;有人主张进一步改革开放,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有人出于维护既得特权利益、害怕人民群众获得更加广泛的民主权利而明里暗里抵制进一步改革开放;有人认为中国应当学习北欧的社会民主主义道路;有人甚至提出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此,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道路,是党的十八大必须回答的核心课题。
一个国家的旗帜,一个社会的发展道路,既是一个政治问题,又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是一个政治价值观即政治伦理问题。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论,是成文的规则,而作为政治伦理的价值观,则是人们内心的政治信仰。因此,十八大的重要使命,就是通过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确立全体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回答了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现当代民主社会的关系、世界文明与中国现代文明的关系,吸收了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我以为,信仰源于恒久的内心理念。因此,要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首先必须回答好历史问题:如何看待世界文明史、如何看待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如何看待中国近代百余年民主革命、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奋斗历程、如何看待新中国六十年建设历史、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其他国家和民族走过的历史轨迹,我们自身的文明发展历程,所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无不告诉我们,富强,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的根本;民主,是现代国家保障公民权利的坦途;文明,是人类对自身野蛮性、惰性的不断克服;和谐秩序,和平发展,是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国内国际战争等各种残酷纷争的最终解决之道;自由、平等是人民民主的必然,公正、法治是和谐秩序的标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自由的国民对于国家、社会、他人的道德义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正确回答了我们所要确立的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我以为,信仰源于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深刻思考。因此,要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同时必须回答好主体问题:在对照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时,如何看待国家、社会、公民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发展方向,攸关公民个体的身家性命;而公民的思想和行动,又深刻决定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方向。因此,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必须能够恰当地处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一个前途光明的国家必然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在一个正确前行的社会,自由是永葆活力的基础,平等是维持自由的前提,公正是道德风尚的天平,法治则是维持和平秩序的必需;这样一个国家、社会中的公民个人,爱国是基于国家、民族自尊和自豪感的信任,敬业是公民对履行自身职业责任的完美追求,诚信是对于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坚守,友善是对人类同胞和自然的相互尊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涵盖国家社会生活的五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环境如何统筹协调发展。无论是西方、拉美、东南亚、中东、非洲,还是中国,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都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对比之下,我以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可以概括为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法治、文化自由、社会公正、生态文明。这就是十八大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理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首先是1982年宪法确立的,特别是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法治,是我国改革开放最重要、最根本的法律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它科学地回答了我国对于处理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被历史地证明是我国目前和以后应当坚持的正确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社会层面是基础,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则是法治。没有法治,中国仍然停留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代,没有法治,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最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宪法和法律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最主流的价值观,既是外在的制度规范,又源于人们内心的道德良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基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