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如何提高组织推动能力进一步繁荣我省法学

2013-09-29 02:24
导读:法学论文毕业论文,关于如何提高组织推动能力进一步繁荣我省法学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一、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是法

  一、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是法学会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
  1、这是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决定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6 个方面的统一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其中最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是民主法治, 和谐社会首先也必然是法治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法学研究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组织推动法学研究是推进民主法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重要方式和体现。
  2、这是由法学会性质、任务决定的。
  法学会的性质是三个团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会的工作职责有8 项, 其中, 繁荣法学研究, 推进依法治国是法学会的首要职责, 而组织推动法学研究是法学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 法学会的工作正是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而展开的。这一任务完成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法学会工作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法学会的价值体现和未来的发展。目前我们正处在法学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是党中央对各级法学会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开展法学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认清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抓住机遇, 全力以赴, 充分发挥法学会的特色和优势, 把组织推动法学研究的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二、地方法学会开展法学研究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多年来, 省法学会在组织推动法学研究的工作中, 努力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法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法学是一门治国理政的学问, 是一门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 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法学研究只有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 在形形色色的法律文化和法学思潮面前, 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2、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全省工作大局。要把法学研究放到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下思考, 从全局高度回答民主法制建设实践中的问题, 才能避免思想上的片面性、局限性, 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 使法学研究更好地为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服务,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
  3、坚持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法学研究只有同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实践紧密结合, 同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法学研究只有摆脱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束缚, 坚决摒弃那种从本本到本本, 从概念到概念的研究方法, 摒弃那种把西方的东西搬来搬去、抄来抄去的研究方法, 才能充分发挥法学研究理论对法律实践的先导作用和理论对实践的支撑作用。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唯有创新, 才能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才能不断把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推向前进。回顾多年的实践, 民主法制建设的每一次重大进展, 毫无例外, 是在理论创新的推动下取得的。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自觉地培育创新思维, 鼓励创新精神, 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研究氛围。
  三、省法学会组织推动法学研究的主要做法
  我们应在坚持上述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 依据主客观条件, 创新法学研究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 实现从单纯学术研讨向围绕中心开展应用法学研究的转变, 从局限于召开年会、交流、评奖发证书向法学研究成果服务于领导决策、应用于法治实践的转变, 从行政机关传统模式向人民团体、学术团体、群众团体运行机制的转变。


  在这方面, 省法学会的主要做法是:
  1、组建学术委员会和研究会。我们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 繁荣法学研究, 绝不能仅靠省市法学会几十名在编的专职干部, 我们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和引领方向, 法学研究的主力军是学术委员会和各研究会。我们制定了《辽宁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工作规则》、《辽宁省法学会学科研究会活动规则》和《辽宁省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等文件, 明确学术委员会是省法学会的最高学术评议和咨询机构, 在我会组织的重点课题立项结项、和十大法学成果评选等活动中, 由学术委员组成评委会, 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的成员, 由两个方面人员组成: 一是法律院校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学者, 二是法律实务部门担任副厅级职务的专家型领导干部, 并根据工作岗位变动、年龄等情况适时调整、充实; 明确各研究会是组织推动法学研究的骨干队伍和依靠力量。创造条件让他们担负起组织本学科、专业领域的法学、法律工作者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参与法制宣传、培养法学法律人才等任务。目前, 省法学会已成立14 个研究会。各市法学会也要参照省里的做法, 普遍组建学术委员会, 根据本地区法学资源成立若干个研究会, 切实地把法学研究活跃起来。
  2、建立省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机制。
  制定了《辽宁省法学会关于进一步繁荣法学研究的实施意见》和《辽宁省法学会课题管理办法》, 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和政法工作中心任务确定研究课题, 在积极申报中国法学会和省本级课题项目的同时, 省法学会每年年初经会长办公会议研究, 确定710 个重点课题, 列入年度课题指南发布,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课题主持人, 对申报人及其课题计划, 召开评委会评审, 最后由学会党组决定予以立项的, 各给予5000 元经费资助, 下达立项通知时先付一半, 按计划检查进度,保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课题, 再召开评委会评审, 同意结项的付给另一半经费, 末通过的提出意见进一步调研、修改。经过几年的实践, 已成为一项长期的固定的制度,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实务部门工作者积极参与, 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3、举办 辽宁法治论坛。我会于2004 年创办了 辽宁法治论坛, 从2005年起实行省、市法学会共同举办论坛的新机制, 省法学会作为设计者、组织者发挥主导作用, 市法学会在论坛期间开展有本地特色的研讨活动。比如, 2004 年我会发起并与省委政法委等单位共同举办了2004 辽宁法治论坛暨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创造公平高效法治环境研讨会; 2005 年由我会和沈阳市法学会发起, 与省、市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了2005 辽宁沈阳法治论坛; 2006 年我会与大连市法学会联合承办了首届东北法治论坛 暨第三届 辽宁法治论坛;2007 年我会与鞍山市法学会共同举办了第四届辽宁法治论坛; 今年7 月我会与营口市法学会将共同举办第五届辽宁法治论坛。辽宁法治论坛已成为我省法学研究为大局服务的重要平台, 成为有影响的知名品牌。总结这几届论坛的成功经验, 主要须抓好这样5 个环节: 一是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经过努力争取, 我们举办论坛时得到了中国法学会、省委、省政府、省委政法委及承办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是论坛成功举办的根本保证。二是要选准论坛主题, 提高征文质量,并邀请主管领导作演讲。这是提升论坛理论层面的重要举措。举办论坛不应是内容宽泛的轮流坐庄式的年会, 而要办成集中围绕一个主题深入研讨、展示最新法学研究成果的平台。确定论坛的主题, 应坚持法学研究立足当地、研究当地、服务当地的原则,紧紧围绕大局, 抓住领导关注、群众关心、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法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确定主题后, 下设几个分论题, 便于大家深入研讨, 充分论证。为了提高征文的质量, 我会在面向省内广泛征集论文的同时, 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和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作重点准备, 并几次调讲、反复修改。我们先后邀请江平、徐显明、张文显等国内着名法学家作主题演讲, 受到一致好评。实践表明, 上述做法对于提升论坛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要选好举办论坛的时间和地点, 严密组织, 搞好服务保障。这是论坛成功举办的必要条件。论坛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包括制订总体方案、征集和评审论文、邀请领导来宾、起草领导讲话、印发会议文件、收集与会代表名单、组织宣传报道、会场布置和食宿安排等, 都要精心设计, 安排得十分周密严谨, 做到万无一失。五是要注重论坛成果的宣传、转化与应用。这是论坛取得成功的评价标准和最终目的。衡量一届论坛办的是否成功, 既要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也要看论坛的优秀成果是否得到宣传, 更要看这些成果能否进入党委、政府决策层, 应用于法治实践。我们的做法是: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认真进行评选, 确保高质量的论文入选, 以正式文件对优秀论文予以表奖, 颁发证书和奖金, 对三等奖以上的获奖论文结集出版。为了防止因主体缺位而影响成果转化, 每届论坛都根据主题, 邀请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参加会议, 使他们能切身感受论坛的气氛, 及时了解研究成果, 对促进成果的转化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邀请省直主流媒体派记者参加论坛并作报道。在我会的会刊上刊登举办论坛的消息、领导讲话和照片, 分期刊登部分优秀论文。我会起草的论坛综述, 高度概括、全面反映了论坛的成果; 编印若干期《法治建议》, 专题阐述某一方面的专家建议, 报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并通报省政协, 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我们将论坛提出但有待深入研讨的重大问题, 列为省法学会重点课题继续进行研究, 不断推动论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4、建立合作研究机制。我会与省人大法制委、省政协社法委联合制发了开展合作研究的制度和办法, 每年年初就重点课题进行协商, 整合不同资源和力量共同攻关, 调研成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强, 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研究成果的转化。我们将收集上来的省内法学、法律界学者纳入人才库, 按照专业门类、知识结构等组成若干专家小组, 接受省人大、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委托, 协助他们为立法规划、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的起草、修改和立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供咨询意见, 推动地方立法进程, 提高立法质量。特别是今年凌秉志同志当选十一届省人大常委和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 杨松、王策同志由省法学会推荐当选省政协十届委员, 他们代表全省法学会系统直接参与省人大、省政协的工作, 开辟了法学会服务大局、履行职能的新方式。省人大法制委已提出, 凡是省人大提出的立法规划、草案, 事先都要交我会, 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论证, 所谓搭上法制直通车, 在这方面我们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5、建立国内外法学研究学术交流机制。
  一是每年举办1 至2 次专题报告会。2005年3 月21 日, 我会及时提出动议并具体组织举办了建设和谐辽宁报告会, 由省委副书记王唯众同志主持, 省( 中) 直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等1670 多人参加, 徐显明教授作了 和谐社会与法治 的精彩报告。
  2007 年6 月, 我会精心组织双百报告团在辽宁专场活动, 由徐显明、陈同志分别在省直、大连、鞍山作了3 场报告,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等1600 多人出席了省直的报告会, 李克强同志会见了报告团成员。大家一致认为, 这几次报告会非常及时和成功, 是省法学会为全省工作大局服务所办的实事、好事。二是积极开展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组织省内专家学者和实务部门工作者参与中国法学会及其研究会举办的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和区域法治论坛, 主要有东北法治论坛、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十三省区市法学会经济法学研讨会等, 在省内征集论文, 我会负责评定获奖论文和等级, 提交有质量的论文, 由省法学会领导带队参会, 交流法学研究信息和成果。三是与兄弟省、区、市法学会互访, 开展横向学术交流。四是发挥对外法学交流主渠道作用。目前, 我会已经与有关国家、地区建立了稳定的、经常性联系, 形成常规的、批量的交流形式, 2005 年以来共组织12 批161 人次出国( 出境) 进行法学学术考察, 分别提交出访考察报告, 扩大了法学会在国外( 境外)法学( 法律) 界和其他社会组织中的影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6、建立法学研究激励创新和成果评价、宣传、转化机制。制定了法学研究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和奖励办法, 每两年组织一次全省 十大法学杰出成果 评选活动, 各奖励5000 元, 并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每年评选全省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和优秀法学、法律工作者。许多市法学会也开展了评先创优和评选优秀法学成果活动。创办了会刊《辽宁法治研究》和网站, 在《辽宁法制报》开办辽宁法学专版, 还通过辽宁省党政信息网省委政法委专页等方式, 广泛宣传优秀法学人才和研究成果, 法学会的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已有12 个市法学会办了会刊, 有的建立了网站, 扩大了法治宣传的覆盖面。我会创办了《法治建议》这一新的载体, 及时向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重大法律对策建议, 积极促进优秀研究成果的转化, 在服务大局、指导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对于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前伸性”问题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