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1大力加强法制,健全意识,克服法制教育过程中的“法条解读”现象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让学生懂法,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必须做的,哪些行为是法律禁止的,利用“案例说法”,触类旁通式地触动大学生的情感神经,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2002年一、二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伤熊后说:“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和等,但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我就不清楚了……”。这些说明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能力欠缺,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陷,所以,在今后的法制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把法律的真谛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变为自己知识体系一部分,从而提高他们内在的素质,使他们用内在素质约束外在行为,从而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知法、守法的水平。
3.2健全学校内部体制,构建和谐的校园关系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为了适应不断变更的教育体制改革学校的育人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高校学校教育中,“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是教育的宗旨。学校必须健全制度改进作风,做好管理和疏导工作,切实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通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校凤。管理人员应注意深入实际,重视研究,切实了解学生的各种困难,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矛盾,不使问题成堆、矛盾激化这是从日常生活的“细”处着手,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思想问题要耐心细致,入情入理。另外,对有犯罪苗头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更要解决其思想症状,防范其走向犯罪。校园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内部管理的加强,实际上是在增加大学的软实力,即通过校风、教凤、学风以及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形成和谐的校园伦理关系,即校园的形成——学校内部与其成员之间的心理互动关系便于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
3.3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加强健康心理的引导
大学生正处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在趋于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容易冲动,分析判断能力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做事欠考虑;渴望走向却没有完全走向社会,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误人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思想修养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法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不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真正意义,所以反复对他们强调生活态度和人生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在心理上趋于成熟过程中但还保留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因素的大学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将理论问题通俗化于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自己理解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以及人生态度、人生方法的意义。这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方式,只能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问题。
其次,抓住实例教学时机,培养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抓住“特别”时期的一些“特别”事件,以“现场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式教育,让学生明白现实生话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关键性事件和社会压力对于心理趋于成熟而未成熟,心理波动很大的成年早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关键性因素。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抓住“特别”时期的一切“特别”事件,如评奖学金、评优秀、评困难补助、校风学风整顿等事件,以客观公正、严肃认真的管理方式,让学生从大学这个小社会里明白生活的道理,克服心理脆弱现象,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
再次,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大学生诸多的违法犯罪案件反映主要原因在其心理不健康,导致对问题认识有偏差。如因贫困或某些缺陷而自卑,形成怀疑一切,对社会不满的仇视心态,以至于不能自拔,最终走向犯罪。对这类学生的掌握,则要求老师及其管理人员深入学生生活,细心观察,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进而促使其主动与老师交谈,克服其心理障碍。或者通过“朋辈心理辅导”方式,及时掌握有“问题”的学生,以便“对症下”。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生、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繁等特点,通过较有能力的同学了解,会更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防止问题激化。
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教育工程,作为高校应该将其作为首要工程来抓,否则,我们给社会移交的“产品”将是一个隐形的爆炸品,一旦引爆,将给社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更要从行动上把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作为首要问题去抓,使我们的“天之骄子”有一个完善的人格,让他们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