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的审美三态:兼评著名摄影作品《胜利之(2)
2014-10-31 01:42
导读:审美情态审美情态指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图片读者在实践活动中自身的情感状态,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新闻摄影的用途与作用,并把自己的情感附着在眼
审美情态审美情态指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图片读者在实践活动中自身的情感状态,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新闻摄影的用途与作用,并把自己的情感附着在眼前的事业上。情感正是美感的核心,美(AESTHETIC)的初始意义正是“感觉”、“感性的”、“感爱好”之类与情感密切相关的概念,而并非一般的“漂亮”“酷”之误解。新闻美感是伴随着各人不同的感知、情感、思维等新闻实践活动发生、形成的,欣赏《胜利之吻》一类以生死存亡大事件为背景的可视新闻,必会从中寻找、体验浓郁的情感抚慰以满足和平的审美需要。至于美感的心理形式则是一种比较稳定、个性化的审美心理,这种心理需要在审美知觉、审美意识和审美理论三者的相互诱发下逐步形成。人的审美心理不一样,审美情态就会千差万别,即所谓“见仁见智”。审美情态的发生有赖于新闻本身的审美价值。实际上,新闻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是伴随着审美价值而共生同在的,除了新闻价值是衡量新闻事件的首要标准以外,还有另一个与新闻价值密不可分的审美价值同样是衡量新闻本身的重要标准⑽。新闻摄影的审美价值是一个既严格又模糊的判定,新闻信息如不具备严格的审美价值,就即是是信息垃圾而应被摈弃;而且这种审美信息是难以精确计量的,其“妙悟”之处常在无声的通感中浸人心灵,合乎“人本真实”的原理,与人的“理念真实”相比,“人本真实”更能做到润“心”细无声,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传播无障碍效果。只到那时,你才能体会到朱光潜先生所描述美的感受:“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尽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⑾由此可以说,从业者的情感态度和美感韵致是通过画面的细节、环境气氛、人物行为来传达的;新闻的审美价值是伴随着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来辐射的,鉴赏者对图片的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也是双需的,人们总是面对具体的可视形象,敞开感觉或情感的大门,在情动神摇的过程中受到审美感染,进而产生连锁的理性熟悉。如爱森斯坦所说“画面把我们引向情感,又从情感引向思想”。⑿审美情态取决于从业者的审美素质。图像的审美知觉、审美意识和审美理论是素质的主要构成,三者互动的综合表现则是特殊的图像审美能力。图像审美知觉因不同的生理、心理条件而有高低粗细之分;审美意识是感受、鉴赏,乃至创造各种图像产品的自觉心理状态;审美理论则是新闻摄影美感经验的抽象化成果,审美意识的取向、审美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新闻摄影理论的滋润。能够敏锐地通过人物、光影、色彩对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卑下产生审美感受,并迅速做出是否用图像反映以及如何用图像反映的抉择,这就表现为图像方面的新闻敏感性与新闻审美力。同时,审美知觉、审美意识 和审美理论是促成社会与个人形成“审美准则”的因素,当从业者具备了审美能力——图像美准则,现场具备了美感特征——图像美标准,人们的审美情态才会进进原始创新的最佳状态,其反应是情波涌动、思绪联翩、浮想千载。他们会自觉地按照“标准”和“准则”往提炼具有规律性的要素或思想,通过图像画面呈现其简洁性、普遍性、秩序性与审美性。只当此时,审美情态才算步人良性轨道。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象征意态 象征性图像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评价与自身的心理因素相互勾通时的一种式样。新闻摄影因其写实的本质特点,一般不会存在纯粹的象征作品。但是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却在新闻摄影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象征意态指的是具体事物表现特殊意义的意象形态,如古人所说“情在意中,意在言外,蕴藉不尽,其为妙谛”。象征意态可以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突破作品直接的实像,看到间接与无穷的虚像——象外之象。刘勰在《神思》篇中把意象誉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歌德以为“真理与神性一样,是永远不肯让我们直接熟悉的,我们只能在反射、比喻、象征里面观照它”。总之,象征意态能够通过理想化的客观对应物让思想流光溢彩,如同红色象征革命,鲜血象征义士,七弦墓地象征革命
音乐家一样鲜明彰朗。象征意态的明显特征是超越时空,它与新闻摄影美的传播是相伴而生的多层级创造过程,一般是不能量化的,只能用表示“程度”的词语来形容。但是,假如从
数学创造规律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审美反差率⒀的大小作为美感的评判标准,则美感有量可寻的可能性就会增大。纵观古今新闻可发现,美感的发生与事实变化的反差大小是成正比的,象征意态的程度与事物属性的反差也是成正比的。因此,处在时代反差转折点上的新闻,其美感的量级或层次最有可能获得超级递进象征性。如同色光中,灰色处在黑与白之间,兼有黑白色光的特点并具有宽泛的阶调;黄处在红绿之间,可与其它两种色彩建立多种合作关系并产生多级变化,“黄”色运用在交通符号系统中,缓冲了红停绿行的极端化,减少了交通事故。再如平凡无奇的事物,假如有人从中摄取了平凡中见神奇的“高反差”一瞬,即会使人产生“新奇美”。新闻摄影的“拍摄难度”、“冲击力”实在也是“高反差”的美感评判标准,只有那些品位高、审美能力强的摄影记者才会冒着困难与危险,用凡人不常见的画面语言拍出难能可贵的作品,使读者产生崇高的美感。《胜利之吻》发生在历史的转折时段,二战的恐怖阴影尚未完全退往,新生活的灿烂光辉已经降临。作品将渴看和平的愿看与仇恨战争的记忆同时凝聚在非亲人物的情绪至高点上,怎不叫人思绪翻飞,感慨万千!可见,处在审美反差点上的新闻事件其信息含量和内容韵味是最为丰富的,新闻摄影作品只有反映时代变动中的主流情感,才有可能超越时空,具有超级象征意味。运用反差率与美感程度的正比关系,可以解答为什么处于时代变革、历史变动、战争和同等转折点上的事件能够成为新闻摄影选材的聚焦点如《开国大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物心灵碰撞的火花会成为新闻摄影的瞬间精华,如《身残与心残的撞击》⒁;还可以说明为什么低反差率的新闻事件难以让记者、编辑、读者进人审美情态,由于它离“以人为中心、实现自我”的人生最高目标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