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我国现代法治与法律文化的重建

2015-02-20 01:07
导读:法学论文毕业论文,关于我国现代法治与法律文化的重建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论文关键词:现代法治 
论文关键词:现代法治 传统法律文化冲突 现代法律文化 重建
  论文摘要:现代法治以***、公正、维护个人权利等为特征,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人们在涉及法律题目时,不自觉地违反了现代法治精神。剖析传统法律文化,澄清意识,重建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现代法律文化十分必要。
  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法治宣传力度的加大,我国整个社会的公***识、法治意识有了很大进步。但在碰到法律题目时,又多多少少产生了一些与法治精神相悖的想法和做法。如西安有线电视台往年某晚播放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时,插播广告70条,被观众王忠勤推上被告席,一审判决电视台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700多元。这一判决确认了大众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是一种服务者与消费者的同等关系,这种关系已经纳进了法律的调整范围。但本案被告表示愿意接受行政处理而不愿接受法庭裁判。无独占偶,有一家出版社因图书印刷质量低劣被读者起诉索赔,它拒尽出庭,却在开庭时送来了读者索赔的钱款,还特地声明,这不是赔偿,而是对这位读者勘误工作的奖励。这些例子反映了一些题目:有些人表面上接受了法治观念,实际上并不了解现代法治的内涵;或虽了解现代法治的内涵,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能真正实行现代法治。也就是说,现代法治与传统法制及传统法律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冲突,这种差异和冲突在不断地影响着现代法治的实施,需要我们在观念上加以澄清,以摆脱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建立新的法律文化体系,使人们从观念到行动都符合现代法治精神。
  一、现代法治的本质
  现代法治是指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一种治国方略和思想主张。其本质是通过法律来保障社会成员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首先,现代法治以***为基本特征。现代法治必然内含***,它的基本精神就是民权至重、法律至上、宪法至尊。把法律从作为国家和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手段和统治工具变为人民在当家作主的条件下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约束政府权力,使国家权力服从于社会公众的共同意志,政府的权威从属于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的法律权威。因此,在现代法治之下,政府权力有限,人民权力神圣,以法制权,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利。
  其次,现代法治还以公正、正义、公道为特征。现代法治要求立法公正,司法公正,法律应能体现和维护社会正义和基本道德准则,坚持法律眼前人人同等,反对任何形式的等级特权和法外特权。
  再次,现代法治以弘扬权利本位为特征。权利的实质就是确认和保障人们的正当利益,它是一切法律关系的核心,是公民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标志。现代法治维护个体利益,尊重和保障个人的权利。
  二、现代法治与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
  我国现代法治崇尚***、公正、正义、公道、权利,而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却是以独裁、尚同、服从为特征的。一国的法律文化主要包括以法律规范为主体的法律制度,以法律观念和思想为主体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机构为主体的法律设施及由以上各项内容所构成的法律运行环境等。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在法律制度上主要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等为立法指导思想;在法律意识上,以为法自君出、皇权至上;法律的作用不是保障人民的***权利,而是治吏、治民,法律是统治、压制民众的工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社会是无私无我的“大同世界”,不承认个人利益的公道性和正当性,法律不但不维护个人权利,反而抑制个人利益。纵观古代法律,多是刑法罚则,也就不足为怪了。在封建法律的核心“三纲”中,“君为臣纲”体现独裁统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都是维护家庭秩序的,而这种维持明显牺牲了“子”、“妻”的个体幸福、自由的权利。中国的民众对法律无认同感、无亲近感,缺乏寻求法律保护自我的意识,与自古法律压制人性、践踏人权有很大关系。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叫”的局面,有人以为那是体现自由与人权的最好证据。实在不然,“百家争叫”的实质仍然是压制异己,不答应个体利益存在,由于它们都不承认对方存在和发言的权利,百家争叫实际上是百家争宠,通过博取君主的宠爱,达到消灭对手的目的。于是便有了秦始皇的罢黜百家,独尊法家;有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上一篇:悬赏广告的法律题目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