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价值本质
2015-11-04 01:46
导读:法学论文毕业论文,经济法的价值本质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法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
法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部分,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是同我国的市场经济同步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法在
法学中的独立地位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随之关于经济法和实践的各种探索和也逐渐繁荣起来。作为一个法学分支,同其它部分法一样,必然具有一定的价值,而且由于其调整对象和调整的特殊性,其价值目标也和其它法律部分有一定的差异存在。在这里探讨经济法的价值本质,笔者以为可以遵从这样一种逻辑谈起:价值――利益――法的价值及价值本质――经济法的价值及价值本质。
一 “价值”的阐述
“价值”一词被广泛于、经济学等各个学术领域,对价值的概念,有多种熟悉,我国学术界普遍以为有如下两层涵义:1、是指凝聚在商品中的必要劳动。2、是指客观事物的有用性或具体的积极作用,在这里,笔者以为作第二种解释较好。
“价值”作为客观事物一种有用性或积极作用,笔者以为应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基于物的根本属性产生,包括其属性和社会属性,它外在的表现为物的有用性或具体的积极作用,即对人有用的、有利的、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东西。这里的物应作
哲学范畴理解,即其不仅指物理意义上的物,还包括一切社会观念性的东西,如:正义、秩序、同等、安全等。有学者以为:“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关系”,“它产生的条件是人的需要”,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物的价值是基于其根本属性产生的,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属性多种多样,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满足人的需要,每个人可能只会同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建立起价值关系,而且,这些有用的属性,有的会自动暴露于人们眼前,为人们感知而满足人们,而有些则不会自动的暴露出来直接展现于人们眼前,不能为人们意识到,或即使意识到它们有用,但未能把握它们的使用方法,人们不能主动的和客观物建立起一种价值关系,那在这种情况下,该物是否就失往了其价值的存在?假如失往了价值,是否就意味着该物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不存在了呢?假如是这样,那是否更进一步意味着该物的灭失呢?很显然,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价值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它离开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就失往了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和源泉。所以,笔者以为:价值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基于物的根本属性而产生,它外在的表现未一种有用性或具体的积极作用。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此外,价值固然具有客观性,但它又与人们受一定社会条件所制约的需要、利益、爱好、愿看密切相关,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了、发展了,人们的价值标准或所追求的价值及其构成早晚也要发生变化,而且,作为客观事物根本属性的社会属性也会随之变化,同样也造成价值的历史变化。所以,价值还是一个历史范畴,根本不存在永恒的价值规范和价值标准。
二 “利益”的阐述
利益是和价值相近的一个概念,有些人则完全把利益等同于价值,忽略了二者的区别,在笔者看来,二者虽意义相近,但与价值相比,利益还是具有自己明显特征的,依然可以区别开来。首先:利益表征的是一种关系,建立在人与客观事物之间,这里的客观事物也包括作为利益主体的人。利益产生的条件是人的需要,产生的基础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价值,所以,笔者以为利益就是一定程度上物的价值的实现。其次:利益具有实践性,利益作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动关系,是通过人的实践建立起来的,即人在某种需要的驱使下,作用于客体,同客体建立起价值关系,这时才产生利益。第三:利益具有主观性,客观事物对主体有无利益、利益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人的主观需要,及需要程度的大小。利益不会脱离于客观物存在,更不会脱离于主体存在,而且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没有利益主体的利益是不存在的。最后:利益具有相对性,利益产生的基础是客观事物的价值,其外在的表现为一种有用性或积极作用,但这种有用性只对有需要的、并通过实践与之建立起价值关系的主体发生作用,并非对所有社会主体都发生作用,只相对于特定主体而言。所以,笔者以为,利益是客观事物的价值的实现,这种价值实现是作为利益主体的人基于自身某种需要通过社会实践与客观事物主动的建立起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产生的基础是客观事物的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人的需要,产生的方式是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