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经济法的地位(2)
2016-05-05 01:06
导读:毫无疑问,区分法的调整对象,对于公道区分部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现今的立法实践表明,国家或立法者顺应某种客观必然性或出于某种主观目的
毫无疑问,区分法的调整对象,对于公道区分部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现今的立法实践表明,国家或立法者顺应某种客观必然性或出于某种主观目的,而将传统行政法、民法、刑法乃至程序法的规范和手段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某一活动领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同一调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和不可逆转的现象。
还有一个是,法律调整的或手段究竟包括哪些呢?
总之,将调整方法或调整手段作为一个标准本身就存在着很多题目。
笔者以为,在法律部分的划分中,坚持将调整对象作为一个标准是必要的。但调整方法或调整手段不应该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在进行法律部分的划分时,应该更关注实践的需要,而不是一味拘泥于。服务于实践是理论的终极价值体现。法的部分划分应当最大程度地回回社会和立法的实践。理论只有不脱离实践并有效地服务于实践才会更有生命力。
三、据此熟悉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的地位题目是
经济法学中的一个基本题目,它指的是经济法在法的体系中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分以及它在法的体系中的重要性的题目。经过了近二十年的争论,人们对经济法的熟悉越来越清楚,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经济法已被普遍以为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占据其一席之地。
经济法不但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法的部分。法律部分的划分应当根据调整对象来划分。一个国家之所以有许很多多的法律部分,是由于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多样性。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对象(即社会关系)的不同,可以将一国现有的法律规范划分为若干类,每一类就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分。因此,每个独立的法的部分都必定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为了对这些特定的对象加以调整,就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或者方式来进行。假如没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分;而没有特定的调整手段,不一定改变某一个独立的法的部分的地位。因此,划分法律部分的标准应当是调整对象,而不是调整手段或方法。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经济法到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分,关键是看经济法是否具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经济法具有自己的调整对象,并且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进行了探讨。有的学者以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经济治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以及组织治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三类。 有的学者以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可以具体界定为四类:国家经济治理关系;市场运行关系;组织内部经济关系;涉外经济关系。 还有学者以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具体分为组织治理关系、市场治理关系、宏观调控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四类。不管人们对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存在怎样的差异,或者在表述上有怎样的不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经济法具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它调整的是特定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是有一定范围的,而不是一切经济关系,即不象有的人所想象的经济法就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以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的观点之所以是错误的,就是由于调整经济关系的不只是经济法,实际上基本所有的法都从一定程度上调整经济关系。民法调整的是同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其中就包括经济关系;行政法、刑法等实体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关系进行调整。
笔者以为,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限定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的过程所发生的经济关系是比较的。也即杨紫煊的“协调论”。通过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企业组织治理关系、市场治理关系、宏观调控关系以及社会保障关系。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必须建立活跃的市场主体体系,而在市场主体体系中,企业是最主要的主体。国家为了协调本国经济运行,必须对企业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与职权、企业的财务治理等,尽不能管得过多,过死,但又不能撒手不管,而应该进行必要的干预。这个过程形成的经济关系简称为企业组织治理关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必须建立同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这就要求实行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活动,打破条块分割、封闭和垄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市场本身是无法消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通过政府进行干预,加强市场治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简称为市场治理关系。所谓宏观调控关系,指的是在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一个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的,保证重大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就必须对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防止或者消除经济中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调,更好的将人民确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同时,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成员在碰到风险后能够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货架还必须通过强制手段进行干预,建立强制实施、互济互助、社会化治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简称为社会保障关系。所有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干预、调解或者治理关系,而是这几方面的综合利用。因而国家协调论能够更好的反映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本质特征。当然,在社会保障关系是否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这点上,学界并未达成共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