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实务研究
2016-05-19 01:03
导读:法学论文毕业论文,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实务研究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正确处理知识
[摘要]:正确处理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是当前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中经常碰到的一个困难,而在具体案件审理中又涉及很多需要尽快明确和解决的重要,例如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构成、过错的认定、民事责任的形式和损害赔偿范围等。这些题目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力度和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亲身利益,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因此,加强这些题目的研讨有十分重要的观实意义。笔者根据近几年的知识产权审判实践提出几点看法,以求同行们指正。
一、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中的过错认定
对于知识产权明确规定(主要是采取列举方式)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假如行为主体和行为内容都是单一的,确定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和适用法律就比较简单,基本上是采取“对号进座”进行认定和处理。但现实生活的纷繁复杂,使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碰到的情况和题目往往也是错综复杂的。例如由于知识产权本身的特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主体和行为内容往往都不是单一的,很多情况下都是存在多个侵权主体和多个侵权行为,但他们之间又不一定是共同侵权行为,而且有时行为还可能是不规范的,因此在侵权认定和实体处理上都有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特点,在具体题目上存在一些难点。这些情况引起了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回责原则的争论,例如在知识产权浸权行为的认定上是否还要贯彻过错责任原则,有无无过错责任、是否可以采取过错推定的办法等等。
笔者以为,就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而言,根据我国法律体系仍属于民事法律中的民事责任范畴。民法通则第106条明确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在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上,假如法律没有特别规定,就应当依照民法通则关于民事责任构成的规定处理。目前在民法通则和知识产权专门法中没有规定侵犯知识产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那么就应当按照过错责任原则确定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但针对知识产权审判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情况,可以对一些难以确定当事人主观状态的行为适用过错推定的原则。例如出版社因出版了有少量抄袭内容的作品发生侵权,假如从主观上不能明确认定出版社是明知的,就可以根据抄袭行为和出版行为的具体情况来推定其有无过错。另外,对于销售侵权复制品的行为,也存在对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进行推定的题目。例如我院审理的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等八家影视公司分别诉北京市先科激光商场、北京市文化出版社音像大世界侵犯电影作品著作权纠纷共计十六案,是中美两国政府1992年签署《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生效后法院受理的首批美国公司状告中国公司侵犯电影作品著作权的重大涉外民事案件。法院经审理以为,美国八大影视公司对其电影作品享有的著作权受中国著作权法的保护。两被告销售的上述激光视盘系他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而复制的,故该激光视盘属于侵权复制品。两被告作为音像制品的专业销售商,销售侵犯外国作品著作权的激光视盘的行为主观上有过错。同时,两被告的销售行为客观上也损害了上述原告的正当权益。依照著作权法第45条第5项的规定,判决两被告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宣判后,双方当事人均未提出上诉。本案的认定和处理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1997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将本案作为全国法院审理的典型知识产权案例进行发布。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本案关于侵权行为的认定就涉及过错推定的题目。原告仅起诉销售商,这涉及能否单独追究销售行为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此前在著作权司法审判中还没有先例。从本案看,原告指控的主要事实清楚,即被告销售了原告享有著作权的电影作品激光视盘,该激光视盘属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侵权复制品。对此双方当事人没有争议。双方争议的焦点是:被告作为音像制品的销售商,其销售行为是否构成对原告著作权的侵犯?这就要审查被告销售侵权视盘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这涉及到被告对经销的激光视盘是否有审查其版权正当性的义务。这是被告坚持其不构成侵权的最主要理由。在本案中,侵犯著作权的主观过错的判定要其行为时的主观状态和法律赋予它的有关义务。被告作为音像制品的专业销售商,应留意著作权法律和国家有关部分对销售音像制品的规定。特别是在中国加进有关国际著作权公约、条约后,有关音像制品的销售商不仅要遵守行业治理规定,而且要留意销售的音像制品是否可能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对于外国作品,销售商更应该加以留意。尽管被告销售的激光视盘属第三方提供的正式出版物,但其以此作为免责的理由不能成立,仍应认定被告销售侵犯外国作品著作权的激光视盘的行为没有尽到留意义务,有主观上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