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预备立宪述评法学理论论文(3)
2016-05-24 01:03
导读:立宪派形成后,怀着对国势日衰的深切关注,他们急切希看在中国能实行宪政,以抵制日益严重的革命,并在宪政中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同时,他们对满洲
立宪派形成后,怀着对国势日衰的深切关注,他们急切希看在中国能实行宪政,以抵制日益严重的革命,并在宪政中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同时,他们对满洲贵族垄断政权核心的状况越来越不满,在咨议局和资政院会议上他们同清政府不断发生激烈冲突。为了速开国会,1910年他们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巨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当他们的要求被拒尽,当“皇族内阁”成立之时,他们感觉到清政府已经无药可救,很多人转向革命,成为清政府的对立面和掘墓人。立宪派的离心倾向和最后对清政府的尽看带来了严重后果。在武昌起义爆发的7个星期内,15个省以咨议局为中心纷纷公布独立,立宪派抛弃清政府是个很大的因素。
3、农村骚乱。清政府推行宪政改革需要大量的经费,而这些用度都以各种名目强加到百姓头上,再加上很多官吏在推行改革过程中趁机中饱私囊、搜刮民财,百姓负担不断加大,很多处于尽境中的民众纷纷起来反抗。当时上海的《东方杂志》作过调查,1909年曾发生起义113起,1910年285起。[5]清政府在农村推行禁种鸦片、人口普查、革除陋习等运动也引起了极大的骚乱。例如在1909年至1911年中,浙江、甘肃、贵州、满洲和山西等地发生的与禁种鸦片的禁令有关的持续几个月骚动;同一时期在华中数省发生的反对谷物涨价和进步田赋的***;1906年以后各省因人口普查、资助新学和改革运动而引起的***等等,情况都是如此。起事者捣毁公共建筑、辱骂、监禁甚至正法地方官。[6]民众气力的不断打击,动摇了农村中旧的生产关系,并瓦解了清政府在农村地区政权的根基。
(二)清政府在实行“预备立宪”过程中,相应地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它缩小了天子与国会之间的权力比例,调整和改造了君主独裁制度,直接冲击了二千多年的独裁政体,不自觉地向政治近代化建制迈进。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清政府公布实行“预备立宪”之后,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宪政改革。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大纲》由“君上大权”14条和“臣民权利义务”9条组成。该法以日本《明治宪法》为蓝本,它规定君主拥有广泛的权力,这也是该法颇受众人诟责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纲》的公布,这本身就是对在中国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的“君权神授”的君主独裁政体的否定。由于从此之后,天子的权力就必须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它已不再是“至高无上”了。该法明确规定由议院制订法律,天子不得以命令改变法律。它的确缩小了天子和国会之间的权力比例,这无疑在当时是进步的。该法还规定了广大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财产、居住、人身自由;有诉讼、依法担任官吏及议员的权利,非依法律规定,不得加以逮捕、监禁及处罚。这表明,清政府在近代化价值取向上的进步,同时,中国政治近代化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1909年10月,各省(除新疆外)咨议局先后成立。咨议局是省立法机构的前身,由地方士绅选举产生,可以就本省的预决算、税收与公债、地方性法规、资政院成员的选举及其它改革事宜作出决议。这种决议如督抚无异议时,应负责执行;如督抚表示异议时,应重审;双方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时,应征求资政院的决定。督抚有权召开、中止或解散咨议局的会议。因此,咨议局还算不上是一个立法机关,只能算是名流们的表达意见机构。但是,“咨议局的出现完全可能约束各省督抚专断地使用他们的权力。”[4]由于,名流在地方上有重要的影响,他们是督抚在地方社会和经济的支柱,就是在以前,督抚们也不敢轻易得罪他们。咨议局的成立,给督抚的压力无疑是增大了。名流们不断地利用咨议局的各种会议和活动,反映***,维护公众利益,日益影响着地方政局的发展。同时,名流们的实践,又不断地进步了自身的***自治能力和参政水平,这为辛亥革命后立宪派迅速接管地方政权打下了基础。
为了适应立宪政体的需要,清政府对行政和司法机关进行一系列改革。首先,精简了很多臃肿的国家机构。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都被并进礼部,旧兵部、练兵处和太仆寺合并成陆军部,户部和财政处被改组成度支部,刑部被改组为法部。为了明确责任,各部改原来的双头领导制为单一领导制。在各部之外还单独成立了大理院、审计院和资政院。大理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独立于行政机关,与之相适应的,在省的各级还设立了审判厅。审计院则是负责审计各部帐目的部分。而资政院是国会的前身,由它制订法律,为将来实行上下议院打基础。这些措施,显然都有利于建立一个高效、清廉、责任明确的现代政府。到1911年5月,旧内阁、军机处和政务处都被撤销,成立“责任内阁”。内阁由一名总理大臣和两名协理大臣,以及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和外务部各部大臣组成。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立宪制政府,尽管它由于五名皇族进阁而颇受非议,但它却是中国用责任内阁制取代君主独裁,以和平方式改造独裁政体的第一次大胆尝试,是一次全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