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及其走向
2015-05-15 01:29
导读: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谈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及其走向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与国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与国家高度一体化的原因其后果;阐释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会与国家之间的悄然分离;对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想模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社会 国家 关系 中国
社会与国家是两种不同的人类组织形式。从本质上说社会是具有管理性和服务性的组织,其基本特性是非政治性国家则是一种政治组织,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其目标是为了利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自身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自国家脱胎于社会母腹以后,古代中国的政府就开始支配着社会的运行,社会完全被湮没于国家之中。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与国家之问的关系如何?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与国家之问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趋势如何?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调整与建构,有助于实现社会与国家良性互动。
一、社会与国家的高度一体化状态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政治万能”是支配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主导原则,政治在社会事务中扮演着至高无上的角色,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经济生活要受到政治的全面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研究等也都处于政治的控制之下,形成了“强国家一弱社会”的状态。权力的高度集中,对于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确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问的推移,社会的高度政治化和权力集中的弊端日益暴露,并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其不良后果表现为:
第一,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由于国家掌握着全部社会资源的配置权,人们要想实现某个生活目标,就必须想方设法去接近权力、利用权力,这便使权力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使政治成为指挥人们生活的魔棒。人们追求着政治思想上的又红又专,完全忽视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在13常生活中,人们以政治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言谈举止。因此,本应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笼罩着极强的政治色彩,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随之出现畸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第二,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将社会资源的配置权和处分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进行统一计划和统一调配,使社会失去了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积极参与的权力和机会,这势必导致社会生产部门失去组织生产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消极被动地进行生产,不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投入了资源而带来的收益却不大,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资源浪费。
第三,导致政治运行不畅。“全能政府”的职能过宽,任务过重,必然要设置许多机构和部门,导致政府机构的过度膨胀和层级管理。这势必影响政治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使国家权力落实不到管理对象身上。另外,由于政治资源掌握在国家手中,公民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缺乏物质支持,使得政治参与的实效性极差,公民参政、议政以及表达意愿的热情日益冷淡。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自上而下的政治管理和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都缺乏生机,政治运行的秩序性无从体现。
上述后果的出现,使社会丧失了生机和活力,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极为不利。
二、社会与国家的悄然分离
中国历史步入2O世纪70年代,在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生产资料的人为公有制和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端和危害。在这一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政治体制改革廿土拉开了序幕。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国家下放权力,通过市场化等举措使社会获得比较大的自由空间和自权力。使经济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党政分开、权力下放和精简机构,通过这些方面的改革,以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透过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不难看出,我们走过的这段改革路程其实就是国家逐步让渡权力给社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