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政策
2015-06-20 01:11
导读: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探究中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为了减轻未来政府的压力,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社会养老
摘要:为了减轻未来政府的压力,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以争取把众多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其中,主要讨论中国灵活就业的概念界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方面的现状,并针对相关问题谈了作者在建立养老保险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灵活就业;养老保险;政策
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就业每年呈递减趋势,同时,非全日制的灵活就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中国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初未能预见这一形势,致使灵活就业人员基本长期游离于社保体系之外,未来生活的不可期性加大,必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隐患。特别是我们已经预期到人口老龄化迫在眉睫,为了减轻未来政府的压力,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以争取把众多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其中,笔者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灵活就业的界定和特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2002年编写的《中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中对灵活就业的概念做出了如下界定: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个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现代化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灵活就业的主要特征有:(1)工作时间上不固定。灵活就业没有正规就业在工作时间上的严格规定,完全依据所从事职业的特点而定,时间长短没有规律可循,比如建筑业的工人的工作时间一般根据完工时间的要求和天气的状况而定,搬运工的工作时间依据所要搬运的对象的多少和空间位置等。(2)收入报酬不稳定。灵活就业人员由于工作时间的不固定性,所从事的工作的业务量的不确定性,所以收入报酬很不稳定,忽高忽低,特别是一些临时工、季节工。(3)工作关系不稳定,灵活就业人员所从事的职业本身很少具有连贯性和长期性,用工单位很少会与其签订
用工合同,导致灵活就业人员不得不为寻找工作而长期奔波。(4)职业不稳定。提供给灵活就业人员从事的工作岗位大多对从员的技术、知识要求不高,转业成本也几乎为零,再加上工作量的不稳定性,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为了生活都曾经从事过很多职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现状与问题
1.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比率低
由于灵活就业的不稳定性,中国目前为止还没有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数量进行精确的统计,有的学者根据各省市的统计年鉴来估算出中国灵活就业人数,基本上确定在8 000万~1.3亿之间,占中国总就业人口的1/6左右。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已市民化的外来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只有4%,而尚未市民化的农民工更不可能进人社会保险范围。据北京
劳动保障网的资料,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虽然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公有制企业职工,但平均36人中仅有1人参加社会保险,未参加社会保险的职工中90%以上是农民工。
2.灵活就业人员对养老保险缺少认识
灵活就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大都很低,国家对灵活就业人员有关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他们对养老保险缺少基本上的了解。根据媒体行业对于灵活就业者的调查,完全不知道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种社会保险的占9%,60%人只知道有养老、医疗保险,但具体内容不清楚。绝大多数人对养老保险的缴费和领取政策不清楚。
3.参加养老保险的门槛过高
为了给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提供政策支持,一些地方制定了一些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政策,主要内容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可在上年度全省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选择缴费基数;缴费率为18%,低于正规单位参保缴费率;缴费基数的11%划入个人账户,7%纳入统筹基金,基金管理和养老金计发与正规单位职工相同。这些地方性政策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考虑了灵活就业的实际情况,作出了部分调整,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积极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中国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普遍偏低,即使修改后的缴费基数下降了不少,但大部人还是很难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