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 综合性护理干预 极低出生体重儿 体温
极低体重儿是指出生时体重小于1 500 g的早产儿。低体温是其早期出现的常见问题,也是造成其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1-2]。探索预防极低体重儿发生低体温的有效措施,提高极低体重儿的救治率,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产科为预防极低体重儿出生后发生低体温,自2007年12月以来在产房内综合应用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使极低体重儿的低体温发生率有明显下降, 现将做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出生的58例极低体重儿为干预组,2006年12月1日至2007年4月30日出生的51例极低体重儿作为对照组。干预组:男婴31例(占53.45%),女婴27例(占46.55%),平均孕周(32.1±1.8)周,体重(1 237±182.7)g,Apgar 评分1 min (8.5±1.9) 分,5 min (9.4±1.1) 分,其中阴道分娩30例(占51.72%),剖宫产28 例(占48.28%)。对照组:男婴28例(占54.9%),女婴23例(占45.1%),平均孕周(32.2±1.7)周,体重(1 225±178.2)g,Apgar 评分1 min (8.6±1.7)分,5 min (9.5 ±1.2)分,阴道分娩26例(占50.98%),剖宫产25例(占49.02%)。两组早产儿在性别、孕周、体重、评分、分娩方式及发生早产的原因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在出生后采取常规的保暖措施,即环境温度按产房要求达到22~24 ℃,出生后立即置辐射床,设辐射床温度34 ℃,立即擦干身上的羊水和血液,处理完毕立即使用包被包裹法送往新生儿室。
1.2.2 干预组
1.2.2.1 分娩前的准备:提高产房的温度至26~28 ℃,由于极低体重儿出生时暴露于室温状态下,室温应达到晨间护理时早产儿室的温度[3]。目前医院的供暖系统基本为中央空调,环境温度较难控制。为此,我院产房内另独立安装了分体式的空调,有利于控制产房内的温度。提高辐射床温度设置在36.8~37 ℃[4]。早产儿所使用的物品均提早置于辐射床上预热,包括婴儿被、婴儿帽、无菌布料、复苏器械等,避免接触使用尚未预热的物品而带走其身上的热量。
1.2.2.2 减少在室温下的暴露时间:对于体重较低的早产儿,一位助产士协助娩出胎儿后,另一位助产士给予配合,立即使用已预热的无菌巾包裹早产儿的身体,并立即断脐,将早产儿转置辐射床上,减少产床上的暴露时间。研究表明在22~24 ℃室温条件下,刚娩出的新生儿深部体温平均下降0.1 ℃/min ,体表温度下降可达0.3 ℃/min。出生后0.5 h深部体温平均下降2~3 ℃,皮肤温度下降4~6 ℃。因此,尽可能缩短新生儿在室温下的暴露时间,及时转移至辐射床上,避免体温下降过快。
1.2.2.3 出生后的保暖处理:国外有学者认为,将极低体重儿出生后立即放置在塑料袋中有利于保护其体温。我院采取塑料保鲜膜包裹法,即从脚趾裹到肩胛,露出头部,并戴上已预热的婴儿帽,减少体表热量散失及不显性失水。
1.2.2.4 转运时的保暖:尽可能使用转运暖箱,提早半小时开启,调节箱温至35 ℃,将预热的治疗巾适当遮盖新生儿置入暖箱中。如果转运时使用暖箱有困难,就用预热的婴儿被尽可能将其包裹严密,避免透风,尽快将早产儿转往新生儿科。
1.2.2.5 对产房内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早产儿出生时的保暖意识:首先让其了解环境温度对早产儿体温产生的影响以及低体温对早产儿造成的严重危害,使产房工作人员意识到保暖对早产儿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医护人员的保暖意识,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暖措施。其次,对每个环节的保暖措施进行规范化培训,强化其操作,使其能够按照科室制定的干预措施进行护理。
1.3 评价指标 所有极低体重儿转入新生儿科常规测量肛温,体温低于36 ℃为低体温。观察两组患儿的体温及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数资料用x2,计量资料用t检验。
1.5 结果 两组患儿入科时的体温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
2 讨论
2.1 极低体重儿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极不成熟,棕色脂肪少,皮肤薄,体表面积大,导致产热少,散热快,尽管使用传统的保暖措施来减少热量的丢失,仍容易发生低体温。王丽岩等[5]对673例刚出生的新生儿通过常规的保暖措施采用腋温测定法发现: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体温均<35 ℃, 低体温发生率为100%。我院在采取干预措施前,极低体重儿在冬春季节低体温发生率为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