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治理的手段及建议务管理毕

2015-10-11 01:14
导读:财务管理论文毕业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治理的手段及建议务管理毕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盈余治理是20世纪80年代
盈余治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实证的一个重要领域。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会计盈余数据的有用性,为盈余治理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条件。关于盈余治理的定义,会计学界一直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笔者以为,盈余治理是治理当局在把握一定私人信息的条件下,在公认会计原则答应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的判定与选择,从而改变企业对外财务报告,以达到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我国上市公司主要以股票上市、配股、避免停牌、特别处理为动机,采用多种调节会计盈余数字以达到盈余治理目的。  一、对盈余治理手段剖析  (一)盈余治理手段之一——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  1、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改变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主要包括折旧方法和使用年限的变更,折旧政策的变更直接公司的利润。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从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在固定资产使用早期),从年限均匀法改为产量法或工作量法(在年产量或工作量降低的情况下)以及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延长,都会导致当期和以后各期固定资产折旧率的下降以及利润的相应上升。一般而言,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对提升以后各期利润的影响较为持久,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对当期利润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对制造业的上市公司而言,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改变对公司利润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2、利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变动  根据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规定,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属于其合并范围。一个公司是否是另一公司的子公司,事实上存在着一个时点的。只有在12月31日这一编制合并报表的时点仍受控制的公司才是子公司。然而,子公司的变动超过一定程度会导致母公司这一会计主体的变动,而不同会计主体的财务信息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基于这两点上市公司则通过年度之间收够或出售等手段,增加新的子公司或减少原有的子公司,从而改变合并会计报表年报编报的合并范围,操纵公司当年或以后年度的合并利润表,为实现盈余治理打开方便之门。  (二)盈余治理手段之二——利用收进与用度的确认  1、利用收进确认进行盈余调节  (1)提前确认收进。按会计惯例,收进应在收进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和交易已经发生以后才可以确认和记录,但企业治理当局纷纷在过程完成之前即确认和记录收进。如有提前开具销售发票;在未来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时仍确以为收进;仍需提供进一步服务时确认收进等手段。这些手段的共同点就是提前确认了收进,虚增会计盈余。  (2)递延确认收进。与提前确认收进正好相反,它是将应在本期确认的收进推迟到未来期间确认。企业一般会在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下降时才会使用此种盈余治理手段。递延收进可以平滑企业的收益,使企业收益呈现一种稳定上升的趋势。但推迟确认收进会误导投资者,使投资者高估本期收益。  (3)创造收进事项。是企业为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而人为制造业务以增加收进行为。例如:有上市公司在年度时做一笔销售,再于第二年度退货,从而达到虚增当年利润,实现扭亏保盈目的。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一家子公司按市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进,再由另一家子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的做法,使合并会计报表收进和利润同时增加,达到盈余治理的目的。一些上市公司还会为达到盈利目标还可能放弃一贯采用的信用政策,忽然放宽信用标准、延长信用期限,把风险教大的客户也作为赊销对象,把以后年份的销售提前到当年,不顾一切地创造没有现金收进的盈利。  2、利用用度的确认与计量进行盈余调节  (1)用度资本化。主要是借款用度和研究开发用度资本化。  借款用度资本化表现为利息资本化,上市公司通过利息用度资本化的方法有三种:(1)在新制度颁布前,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用度,在这些长期资产投进使用之前,可予以资本化。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上市公司就滥用利息资本化规定终止时间的弹性进行盈余治理。如在资产先支付使用,后办理竣工决算的情况下,为了增加利润,就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把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时间作为资本化终止的时间,有些上市公司甚至拿出当地政府职能部分对“在建工程”的定性,利息用度年年资本化,同时固定资产帐户也暂不提折旧,以此达到虚增资产和利润的目的。利用自有资金和借进资金在实际运用中无法分清其界线的事实,通过人为规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对于开发费,我国至今还没有正式颁布有关的具体准则,一些上市公司就可以根据当地政府鼓励研究开发的优惠税务规定,从销售收进中预提研发用度,自由度颇大。而无形资产准则中,对于企业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只能以中介费为准进帐,而这相对于研发用度微不足道,结果造成了要么公司研发用度过低,后继无力,要么采用盈余治理以将研发用度资本化,一些上市公司会将研发部分单独分离成其子公司,使研发用度资本化。  (2)用度的递延和提前确认。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规定要求当期的收进与其相关用度应相互配比,然而现实中用度的受益期很难确定。如很难确定广告费到底能使哪个会计期间的收进增加及增加了多少。对这种用度如何在各个会计期间分配及分配多少需要一定的主观判定,上市公司治理层正是利用这一点,随意确定倾销时期进行盈余治理。  (3)潜亏挂帐。是指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损失,导致帐面资本价值的虚计和本期利润的虚增,从而达到治理盈余的目的。这种方式,盈余治理手法多样,回纳起来有:低转产品本钱、高估存货、投资损失不冲销、不良债权长期挂帐、财产盘亏与损失挂帐、少提不提折旧、少计负债等手段,以此导致企业虚增资产和利润。  (三)盈余治理手段之三——利用非经常性收益  ,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治理手段主要有计提资产减值预备,出售资产,转让股权,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税收减免,利息减免,政府补贴等。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批准进行盈余治理时,往往以关联方或当地政府有关,并从时间上看,一般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时突击确认大额的非经常性损益。  1、利用计提减值预备  计提资产减值预备进行盈余治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坏帐预备计提比例确定存在随意性,上市公司可根据自己需要高估或低估坏帐预备计提比例;(2)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使上市公司计提这四项资产减值预备时存在一定的投机行为;(3)对企业的某些滥用会计估计以多提资产减值预备的行为难以规避。2001年以来,资产减值预备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工具。在少数上市公司中,特别是面临着被“特别处理”或“退市”的上市公司,滥用资减值预备现象已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另外,一些上市公司凭借财政补贴,投资收益及出售、转让与置换资产等方式取得的非经常性损益达到扭亏目的。特别是对于主营业务陷进困境的上市公司,重组成了其摆脱困境快速而有效的方法。靠一次性收益装点门面或躲过退市,戴帽的公司也常利用这些方法进行盈余治理。
上一篇:如何设计企业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务管理毕业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