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发展及其对内部控制实践的(2)
2016-08-11 01:01
导读:(二)内部控制的方法:内部控制的方法必须从控制论中吸取营养:在控制论中,按控制的过程形式分为四种控制方式。 1、程序控制:是指在已知系统的
(二)内部控制的方法:内部控制的方法必须从控制论中吸取营养:在控制论中,按控制的过程形式分为四种控制方式。
1、程序控制:是指在已知系统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条件下,预先确定出控制变量的时间序列,保证系统状态的时间序列沿着既定的步骤运行的一种控制方式。
2、跟踪控制:指不直接根据输出的变化调节输进,而是通过一个跟踪变量来调节输出以改变被控系统状态的一种控制方式。
3、自适应控制:指发生在没有明确先行量的情况下,以系统条件或即刻已达状态的输出量来主动改变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变量.以保证系统达到期看的最优状态的一种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过程,这个过程是按系统自身运行过程中的经验来得出实施何种程序才能使系统达到预定的最优工作状态。
4、最佳控制:又称极值控制,它是指控制系统的控制标准是由某一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决定的这类系统进行控制的一种方式。
内部控制吸收控制论的公道内核;其基本控制方式有:
1、制定业务流程(程序控制):任何组织不论规模大小,都具有一套如何主办、记载、汇集、交易事项的规定方法,并以手续
说明书或活页流程图的方式印制,并随手续的变动而修改。
2、设立良好的表格和单据制度(跟踪控制):记载所有部分的作业,必须具有设计良好的表格和单据制度。这里必须指出两点,其一:内部单据如由利害相对立的两部分共同参与编制;可靠性将大为进步;其二:所有文件应须顺序编号,这不仅有利于编号控制所发文件的号码和统计汇总,也便于控制遗漏凭证和日后查阅。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随机控制(自适应控制):就是根据一个因素的变化来控制另一个因素的变化,通常我们把前一因素称为控制先行量。
4、模型控制(最佳控制):一般地说,内部控制越严密,越有控制力。但制度的设计与运行需要花费众多的制度本钱或控制本钱。假如这些本钱高于制度所产生的效益,则显然是分歧算的。依据重要性原则,重要的制度就应设计得严密些,非重要的制度可设计的松驰些。因此,借助于控制论基本原理,可以建立内部控制模型,对受控客体施行最佳控制。
(三)设置内部控制体系:从前所述可知,内部控制的三种主要形态及主要控制方式,现在假如把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治理控制及内部审计控制按结构分析法划分为具体的控制环节,然后把控制方法寓于其中,便可勾画出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
(四)内部控制评价:一个组织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意味着它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不折不扣地贯彻和执行,由于内部控制的工作受到控制环境的影响,诸如职员素质和领导素质等。因此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使之更加完善,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
2、评价内部控制的公道性。
3、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经过测试,可能会发现控制薄弱环节,这些环节必须会给企业带来危害和损失,因此要进行“控制弱点分析”:
(1)分析是否有补偿性控制:所谓补偿性控制是能消除该控制弱点可能带来的影响,显然,在每一类经济业务处理流程中控制弱点出现得越早,获得补偿性控制的机会就越多。(2)分析该控制弱点是否会产生潜伏错误,主要是对信息可能失真的影响作出分析。(3)分析这种潜伏错误是否有重要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测试程序即审计阶段的实质测试。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这样经过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及时发现并纠正控制弱点,使内部控制在形式与内容、效率与效果上达到完美同一,真正发挥治理的职能。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
机的出现和使用对传统和审计来说不啻于一场革命,它改变了会计控制的性质改变了会计信息存放、传输及加工处理的技术基础,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特殊的内部控制。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会计电算化系统是由多种要素、多个层次构成的复杂信息系统。这一系统有两大子系统,它们以人机界面为分水岭。一个以计算机为中心,由计算机软件硬件和会计软件构成;另一个则以人为中心,由操纵使用职员,治理职员及相应的治理机构构成。与系统的“人权”划分相适应,内部控制也可作两类划分,一类是计算机程序来实现,我们称之为程序化内部控制,另一类由人来实施,我们称之为制度化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