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分析务管理毕业(2)
2016-10-31 01:00
导读: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以绩效为核心,运用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预算决策、配置、使用等水平所作出的综合评价。其内涵包括如下三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以绩效为核心,运用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预算决策、配置、使用等水平所作出的综合评价。其内涵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以预算绩效为核心的衡量、考核和评价。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所关注的核心因素包括:投进,夸大财政支出纵向配置(上下级之间)的经济性和横向配置(同级之间)的经济性;效率,指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产出率和合格率,夸大高校的服务效率、服务供给能力、服务行为表现;成果,指满足公众(家长和学生)需要和宏观战略需求的教育产品及服务,夸大高校所提供产生产生的实际效果;潜力,夸大高等学校各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品质,尤其是财政支出对高校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由于预算绩效评价的重点放在战略、绩效、投进之间的因果关系上,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将更为明确,实现目标的策略和路径更为科学,提供资金支持的依据更为公道,有利于进步高校的整体决策水平和资源配置水平。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监视评价。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具体包括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评价、预算执行中的过程评价、决算中的结果评价,分别为预算编制和审查、预算执行和调整、决算审查提供信息支持和操纵平台。绩效评价将贯串整个支出预算周期始终,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三个支出治理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综合成为一整套结构严密、整合一致的制度化治理体系,增强了支出治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有利于全面进步高校的预算资金运行质量。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主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关键绩效指标来考察实在际执行情况。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一系列绩效指标是对预算活动进行多种情景演练和模拟的逻辑结果,具体包括:关键绩效指标,用以理性地确定项目计划的优先顺序;业绩表现衡量指标,用以监控优化项目的执行;绩效测评指标,用以综合评判项目完成效果。预算绩效评价能否产生预期效果,关键就是能否根据评价目的和重点,设计科学、适用、可操纵和针对性较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不同种别、不同层次的高校,可以在规范同一的框架体系基础上,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特性,公道选择、组合不同的指标,并可以由不同的指标权重体现各自的差异性。各高校通过绩效评价指标,可将本单位的绩效目标及责任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支出分配和执行的各个环节、要素和个人,并及时获得业务执行效果的反馈信息,与预期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评判,有利于强化预算对支出活动的监视控制效力;并且,预算绩效评价在硬化绩效指标考核的同时,也下放了一定治理权限,目的是让执行者拥有一定机动权,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作出适度调控,以进步项目执行质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高校预算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应用
根据战略绩效评价治理理论,平衡计分卡(BSC,Balanced Score Card)、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ex)和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战略绩效评价治理体系得以运作的基本工具。来自治理学领域的这三大工具同样适用于高校预算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制定。由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表现为“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等多目标的系统,这一系统可以按层次分析法的思想,以动态的治理要求为对象,建立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为辅助的考核评价系统,全面揭示高校财务运行状况。因此,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可以使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鉴戒英、美等发达国家高校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做法,根据层次分析的思想,首先将高校的预算总目标划分为综合实力、运行绩效、偿债能力和发展潜力等4大层次,然后在这些层次中选取若干个关键绩效指标,对预算执行结果加以评价。 (一) 综合实力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