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论文网为您提供一篇关于关于国际贸易中的非关(3)
2013-05-03 18:17
导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它们普遍缺乏资金、技术力量和经验,在技术法规、标准的制定水平和内容等方面与发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它们普遍缺乏资金、技术力量和经验,在技术法规、标准的制定水平和内容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更容易受到贸易壁垒的伤害。尽管发达国家会在设立技术法规、标准和制度时考虑其他国家是否会采取报复性技术壁垒,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无法为自己设立高水平的技术标准,这样发达国家实施的技术标准往往都是单方面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毫无例外地构成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壁垒。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1TC)2003年的研究表明,众多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是最易受非关税措施攻击的群体,在2002年,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的40%遭遇非关税壁垒的打击,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出口产品中,这一比例约为15%。一些研究认为,在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案例中,发展中国家大约是发达国家的3.5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成为反倾销目标的机会几乎是发达国家出口商的3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的产业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多集中在农业、纺织品和
服装业,及一般制成品加工业,但这些产业受贸易壁垒的影响最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问卷调查表明,受非关税措施影响最大的行业有农业、食品行业、采矿业和纺织业。由于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多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产业,着重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生命线型的产业,导致发展中国家固有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丧失,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竞争力和贸易利益的实现产生了严重影响。
5.坚固性
关税措施主要通过影响价格来限制进口,而许多盛行的非关税措施主要是通过法律、法令、行政机制、政策手段来限制进口。为了保证非关税措施的实施,各国均采取了国内立法方式来确立这些措施的合法地位,给予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使得这些贸易措施具有了长期实施的稳定性,并且相对于直接的、明显的贸易障碍,更不容易应对。特别是为了顺应消费者对产品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趋势,各国政府相应出台了大量加强产品安全性能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法规和法令,并增强了执行的强制力。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是 WTO规则所规范的三种贸易救济措施,其中反倾销更受青睐,日渐频繁使用,并逐渐演变为一种重要的非关税措施。反倾销法制定的初衷是防止一方产品的低价倾销,以创造公平的竞争秩序。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反倾销具有形式合法、便于实施、效果明显、保护期长、不易招致贸易报复等特点,被各国视为保护本国产业利益的合法工具,成为限制国外产品同本国产品竞争的有效法律武器。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在当前
世界经济格局中,反倾销手段与其说是对不公平贸易的反击,倒不如说是对进口的歧视性限制。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新型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发展速度的影响
一般说来,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世界性的非关税壁垒加强的程度与国际贸易增长的速度成反比关系。当非关税壁垒趋向加强,国际贸易的增长将趋向下降;反之,当非关税壁垒趋向缓和或逐渐拆除时,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将趋于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到60年代初,在关税大幅度下降的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大幅度地放宽和取消了进口数量限制等非关税措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从1950年到1973年间,世界贸易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2%。但从70年代中期以后,非关税壁垒措施进一步加强,形形色色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层出不穷,形成了一个以直接进口数量限制为主干的非关税壁垒网,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1973-1989年,世界贸易量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5%,1980-1985年降为3%左右。
2.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影响
非关税壁垒措施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70年代中期以来,农产品贸易受到非关税壁垒影响的程度超过工业制成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受到非关税壁垒影响的程度超过技术密集型产品;同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非关税壁垒影响的程度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身。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与地理方向的变化,阻碍和损害着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不同的经济集团之间相互限制彼此的某些商品进口,加强非关税壁垒,加剧了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冲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ec.cN编辑)
(四)新型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WTO组织不懈地努力及各个国家通过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下,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如配额、进口许可证等已大为减少,但与此同时,非关税壁垒领域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突出表现在:
1.反倾销措施不断增强
反倾销的最初目的在于抵制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行为,消除价格歧视。然而一些国家却把它作为一种战略竞争的手段,借此打击竞争对手和防止对手强大的武器来使用,从而给其带上了浓重的贸易保护色彩。从其发展趋势看,它将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壁垒的主导。
2.贸易技术壁垒(TBT)迅速发展
由于WTO有关技术壁垒的协议并不否认TBT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这使得发达国家利用此法律依据制定了多种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质量认证等手段来限制其它国家的进口。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创新的深入,新的技术标准会不断涌现,并被不断地纳入新的技术法规。技术创新使检测设备、手段、方法也更加先进,一些WTO发达成员国运用TBT的水平也逐渐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标准规定越来越细,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从涉及领域看,TBT从生产领域开始,逐渐扩张至贸易领域,从有形商品扩张到金融、信息等服务以及投资、知识产权的各个领域。
3.数量保障实施使用频繁
数量保障措施的形式主要有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额和进口禁止。数量保障措施对出口限制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因此,许多西方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特点,作为攻击他国出口商品的“数量激增”手段。其中,最具威胁力的是专门针对中国制定的“特保条款”。如2005年6月23日,巴西政府将对原产于中国的产品采取特别保障措施,从而暂时保护巴西国内工业,这两部法令一部针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实施配额和附加税,另一部针对中国的其他特定产品。另外,近年来欧盟、美国等我国主要的出口国还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即当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实施技术贸易壁垒和反倾销措施时,就会转求助于特保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