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之走向(3)
2013-08-22 01:09
导读:(二)增加财政支出,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加强项目监管 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普遍反映监管不力,效率低下,工程项目重复建设,资金浪费非常严重。
(二)增加财政支出,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加强项目监管 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普遍反映监管不力,效率低下,工程项目重复建设,资金浪费非常严重。对于利用国际组织贷款来发展的一些项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政府只管投资而忽视效益。形成极大的资金“漏斗区”,不仅项目本身不能盈利,无法安排资金还贷,甚至还要求国家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很显然,这种支出增长根本不可能发挥其乘数效应,其结果往往是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因此,在今后几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体系中,财政支出还要加大投资力度,但其重心一定要放在效益和监管上。在立法可能的前提下,明晰政府的具体职责,突出其服务和宏观调控功能而淡化其投资者的角色,同时,要加快预算管理,一改过去支出随意性特点,使预算(预算草案)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硬约束力的法律文件。
(三)税式支出应重点放在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也已到了末期,我们可以在清理和整理的过程中结合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足够的政策支持。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资本市场无力筹集它们想要的资金,银行出于自身风险的一种本能反应而不愿给它们提供贷款,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面临了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其发展一要靠自身积累,二要靠政府支持。税式支出是提高中小型企业自身积累率的重要政策。中小型企业,不仅是生产者,更是一个消费者,它发展的优劣状态,直接影响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与经济增长有着较高的相关性。
(四)投资重点应放在农村、教育和环保方面 从现实情况上看,经过前几年大规模的投资,我国经济基础设施已有较大改观,同时结合上述第二点分析,有些项目支出效益不佳缺乏还贷能力,客观上造成了政府在选择项目时过于谨慎,不敢放贷,那么在此时,把资金统一于中央财政,把它作为预算资金,重点向农村、教育、环保等领域投资。尤其是向农村投资,如果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设施条件,巨大的需求将会释放出来,形成排浪式消费高潮。 文章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积极财政政策应是一个有机的体系,政府在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时,应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将它们间的相互抵消效应降至最低点,使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真正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