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理论限度与实践分析(3)
2013-08-26 01:06
导读:四、回答几个基本问题 (一)怎样看待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理论界国债规模限度,一般都常用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三个国际公认的警戒
四、回答几个基本问题 (一)怎样看待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理论界国债规模限度,一般都常用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三个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指标为依据,以警示政府举债行为。由于各国水平、背景和财政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实践中存在着很大差异。就以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看,1996年美国为63.0,日本97.3,德国60.4,法国55.7,英国54.4.我国只有7.29.两相比较,我国债务累积规模是很小的。不能由此简单得出结论,政府可以举债无度。事实上,这一年我国中央国债依存度已高达56.8%,远远高于国际公认警戒线。如果不加控制,要不了多久,政府就会陷入债台高筑而不能自拔。判断一国举债是否适度,不能只着眼某一个或两个指标的比重或绝对值。必须把公认的警戒线作为一个整体,结合具体国情做出理论的分析,而检验的唯一标准只能看是否有利于推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当前我国国债规模是否已经达到极限。一段时间以来,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国债的依存度,从国家财政和中央财政看,都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已经达到了最高限度,财政资金来源过于依赖举债支撑,存在着很大风险。我们认为这种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有失偏颇。近几年我国国债规模之所以迅速膨胀,是在亚洲危机影响,财政体制改革深化,国内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物价持续下跌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尽管如此,从国民经济全局的实力看,2000年国债发行4180.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89404亿元,只占GDP的4.49%,远远低于西方国家的水平。另据最近资料显示,2001年4月未,我国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1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0.3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6.9万亿元。国民经济应债能力是比较宽松的。国债扩张尚有较大余地,不存在已经达到最高的限度。政府只要把握好举债时机和适度数量界限,就可以避免财政风险。 (三)巨额国债有益于经济发展吗?这是国债限度议论的又一热点。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发展家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是资金严重短缺和人才匮乏。如何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呢?出路在于向国内外举债借钱。邓小平同志指出:“有些国家借了很多外债,不能说都是失败的,有得有失。他们由经济落后的国家很快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要借鉴两条,一是他们勇于借外债的精神,二是借外债要适度……。借外债不可怕,但主要要用于发展生产。如果用于解决财政赤字,那就不好”。欧美国家1950~1974年的25年中,累计国债以美元,美国为4920亿元,英国为938亿元,法国为198亿元,联邦德国为280亿元,日本为360亿元。同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美国2.3倍,英国1.9倍,法国3.2倍,联邦德国3.9倍,日本6.7倍。我国1981~1998年共计发行国债11542.21亿元人民币,同一时期GDP由4862.4亿元,上升到79395.7亿元。实践证明,负债搞建设,有利于经济的超前发展,而不是经济的衰退。债务规模较大不可怕,只要把借来的钱花在生产建设方面,实实在在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债务问题就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四)国债规模与货币政策。国债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也是探索国债限度的一个重要。政府运用国债手段实施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在发达国家主要是以政府债券为对象,通过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来体现的。国债规模过小,品种单一,流动性差,央行吞吐国债数量有限,就难以影响货币供应量。规模过大又会冲击基础货币发行。两者都不利于央行调节货币供求关系,达到调节信用,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那种只重视国债同国民经济总量和财政收支状况关系的研究,而忽视国债限度与货币政策关系的探索是不可取的。我国充分发挥国债宏观调控作用的当务之急,是增加短期国债品种和数量,进一步规范国债二级市场,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