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经济学科在美国

2013-11-13 01:04
导读: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毕业论文,经济学科在美国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本文将介绍学科在美国的情况。由于美国代表了全世界经济学教
     本文将介绍学科在美国的情况。由于美国代表了全世界经济学教学和的前沿,了解经济学科在美国的情况,对于如何参与国际经济学界的学术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美国的博士生模式在世界上是独特的。追溯,是在20世纪初从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演变过来的。当时美国主流(比如东部的常青藤)的教育只重视人文知识,并不强调研究。在美国最先开创现代研究生教育的两所是芝加哥和约翰霍普金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美国的博士教育模式——这里讲的是经济学——与欧洲的就很不同了。但是欧洲也有特例,比如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它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此外,它的经济学硕士项目亦很有名)。 

    近年来,欧洲的不少在试图改革,向美国模式靠拢。特别引人瞩目的是欧洲大陆两个地方由从美国回去的经济学家办起了“特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打破传统方式,师资主要招聘美国的博士,用教学,移植美国的、淘汰方式培养经济学博士。欧洲的其它中尽管也有归国的留美,但由于每一个地方的人数不够多,还谈不上在整体上推行美国的经济学教学模式。 

    一个是位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Toulouse,欧洲空中客车集团总部所在城市)。拉丰(Jean-Jacque s Laffont)教授在70年代末从哈佛取得博士后回法国。先是在巴黎,试图推行改革,但阻力太大。后回到家乡图卢兹,在图卢兹内办起一个“特区”,后来成为研究所。90年代中,梯若(Jean Tirole)教授辞去MIT的教职加盟拉丰的研究所,大大壮大了其实力。目前它们已有一二十名国际知名的教授,它们培养的博士可以角逐美国的经济学学术职位。它已成为一个受到国际承认的经济学教学研究机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另一个是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的Pompeu Fapa。这所1990年才建立,几乎与香港大同时建立。马斯可莱尔(Andreu Mas-Colell)教授90年代中辞去哈佛的教职后回到故乡主办它的经济系。这个系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高,来自欧洲和拉美各国,用教学。这是继图卢兹之后又一个按照美国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办学,并逐渐受到国际经济学界承认的教学研究机构。 

一、美国中经济学科的设置 
    首先,我们注意到的是国内的通常设经济学院,而美国的都是设经济系。经济系通常设在文院内(也有少数设在管理学院内的)。文理学院一般分三个部:科学部、社会科学部和人文部。国内习惯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统称为文科。但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是很不一样的。人文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而社会科学主要包括经济学、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在一所内,文理学院是的核心,是最重要的部分。这是因为文理学院的主要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和博士生,前者是教育的主要对象,而博士的培养与科研密切相关。所以文理学院是任何一所综合性的学术核心。这个核心之外是职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主要的有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和工学院,这些职业学院通常只招研究生(也有例外,特别是工学院)。美国不少的管理(商)学院是研究生院,没有本科生。如果本科想念管理(商)的话,可以主修经济学。经济学不仅是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学科,而且在一所里也是举足轻重的学科。所谓重要是说,相对其它学科而言,它的教授人数比较多,主修的也比较多。经济系在文理学院里是大系。相对而言,经济学科在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中会被认为是最“成熟的”学科,这也增强了经济系在整个学校中的地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那么,经济系内部又是怎样的呢?在美国,一个系是一个行政单位。虽然经济学科内有多个分学科,但经济系内并不正式划教数研室,只是有一些组织比较松散的“领域”(field),比如,宏观、、计量、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公共财政、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和等等。通常每一个领域每周有一次研讨会(workshop或seminar),请校内和校外的教授来讲,比如宏观研讨会、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等等。如果某人经常去某个研讨会,那末他就会被认为是那个领域的了。由于任何人可以参加多个研讨会,他可以同时属于多个领域。 

    管理(商)学院中的经济学科是怎样的呢?以往美国的商学院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但是最近二三十年来,较好的商学院对研究越来越重视了。一般商学院内设有多个小组(group),如金融、、市场营销、组织行为、管理、信息技术等。有的商学院里也有经济学小组(economics group),通常远不如经济系的师资力量强,但个别的商学院中的经济组特别强。需要注意的是,商学院中的经济组与有些设在商学院中的经济系是不同的,前者面向MBA,后者面向本科生。商学院的某个领域研究好不好,首先看它招不招博士生。商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培养MBA。培养博士是为教授研究教学提供辅助,优异生则成为师资来源。商学院中的博士班(所有小组累加起来)通常比经济系的小。MBA需要学一些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因此,商学院中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主,教学注重实用。MBA是不同的群体,他们交了很高的学费,是来学技能的。MBA听不懂的话,他们说你教的不好;而本科生或博士生听不懂的话,他们说自己学的不好。因此,对教授来说,教MBA要比教本科生、博士生花更多的时间。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比较国内和国外对经济学科内的领域设置,需要特别澄清什么是金融学的。我发现国内和国外对金融学(finance)这一领域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国内说他是学金融的,到了国外会发现他学的在那里不被称为金融。相反,在国外是学的金融,在国内又可能不叫金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需要仔细地。 

    首先,国内所说的金融是指两部分。第一部分指的是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它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是当时的金融学的主要内容。人民银行说我们是搞金融的,意思是搞货币银行。第二部分指的是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研究的是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改革开放后,凡是以“国际”打头的招生分数都非常高的,更不要说加上金融二学了。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国内所指的金融。为了避免混乱,我们且称之为“宏观金融”。有趣的是,这两部分在国外都不叫做finance(金融)。而国外称为finance的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金融。在计划经济下它被称为公司财务。一说公司财务,人们就会把它跟会计联在一起,似乎只是做做。之所以应把corporate finance译成公司金融而不译成公司财务,就是因为它的实际内容远远超出财务,还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司融资,包括股权/债权结构、收购合并等,这在计划经济下是没有的;二是公司治理问题,如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第二部分是资产定价(asset pricing),它是对证券市场里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价格的研究。这两部分台起来是国外所指finance,即金融。为了避免混乱,我们且称之为“微观金融” 

    根据这一分析,我们便清楚了。国内说自己是金融的,他们指的是宏观金融,但是按国外的说法,这一部分不叫finance(金融),而是属于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这些领域。国外说的finance(金融),一定指的是微观金融。在美国,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通常设在经济系,而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通常设在管理(商)学院。经济系也会有一些研究公司金融的教授,因为这一领域与微观经济学,特别是产权和激励理论,有密切关系。事实上,很多研究公司金融的教授都是经济系的。北京五道口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按照国内的说法当然是学金融的。但是在美国,他们学的就不叫金融了。可见在金融这一领域,国内和国外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别。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讲经济学科设置不能不谈及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我是数学系本科的,后来转学经济学,我想从这个经历谈谈这一关系。数学对经济学非常有用,而且越来越有用,但是经济学不是数学。数学只是经济学的工具,数学与经济学是互补的而不是替代的关系。我们用数学工具帮助做经济学的分析。现在几乎每一个经济学领域都用到数学,有的领域多些,有的领域少些。但是多数的,主要的领域是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数学取胜。最终是经济学的想法决定一篇文章,而不是数学推导。整体上讲,国内的数学水平普遍很高。相比之下,美国大多数生的数学基础相当差,但是他们的经济学直觉(economic intuition)却很好。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不是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不是科学,而物理是科学。物理是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世界,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的经济世界,两者都是科学,其理论都必须经过经验数据的检验。而数学是不需要用数据来检验的。当然经济学与物理学还是不可相比的,原因是经济学无法象物理学那样做可控实验。60年代时经济学家过分乐观,以为有了计量方法,所有经济学理论都可以检验了,象物理学了。现在发现并非如此。 二、美国的学 
    美国的经济学教育主要是本科生和博士生教育,而硕士生教育并不重要。如果说美国的本科生教育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话,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却已形成一套独特的、逐渐向全世界流传的模式。从课程设置、筛选、到指导,美国的博士生教育模式的成功使得美国在经济学教育上在全世界占有绝对优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美国模式值得认真、借鉴。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考不报考,考博士不报考导师 

    国内的惯例是考报考,考博士报考导师。这是沿用苏联的体制。比如,考本科报考国际,考研究生、博士生报考某某博导的。在美国,考本科不报考,考研究生也不报考导师。在美国,本科生考的是学校,本科生招生委员会是全校统一的,有一个校招生办公室。入校一年以后,再去选择主修(major)。但主修并不具体到诸如国际金融、财政学、保险学这样的分学科,而只是在经济学、学、数学等大类中选。 

    在美国,“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统称。美国的主要研究型(research university)经济系的研究生教育通常不设硕士项目,只设博士项目,而它们颁发的硕士学位只是通向博士学位过程中的“过程学位”。因此,在研究型里没有“考研”、“考博”之分。在美国的研究型中,助理教授不是国内意义上的“助教”,而是货真价实的“博导”,因为助理教授有资格指导博士,一个博士生选择助理教授做委员会主席也是可以的。如果一所只有学士或硕士学位,那么就不是研究型。按国内的说法,只有“博士点”的才是研究型。而在美国的非研究型里,确实有以硕士为“终极学位”(terminal degree)的经济学硕士项目,要念一、两年。 

    在美国的,报考博士是考这个学校的经济学博士项目(Ph.D.program),既不是考某某,也不是考某某人的博士。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人考过我的博士,尽管我带过不少博士生。在培养博士的模式上,我们可以拿美国与欧洲做比较。欧洲通常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和我国基本相同。而美国在博士生教育上有重要的制度创新。它是一种大生产的模式,像批量生产汽车一样,而不是师傅带徒弟的小作坊式的。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欧洲模式至少有一个优点,就是如果某个确实很出色,导师的关怀可以多些。但是实践证明美国模式,总体上有优越性,好处是博士生前期培养是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保证基本质量,同大批量生产汽车是一个道理。而后期定向后又能得到数个教授的指导。因此,在美国,报考项目而不报考导师是有深层次的制度性原因的。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本科生教育 

    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一年级实行通才教育,即必修公共课如各国文化、、生物学原理、心原理等,代表一个受教育的人应当具有的知识。一年级经济学原理也是作为公共课上的,往往是一个学期,有时是两个学期。二年级选主修后,经济学的首先必修中级宏观、中级微观、计量经济学(包括概率统计)、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完成以后要求修两门领域课,如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产业组织、公共财政、劳动经济学,一般都是性的领域。 

    本科教育通常分两轨:一是普通轨,一是优等轨(honors)。普通轨的一般不需要写。而优等轨的水平较高,要求分数高一些,有时为他们单独开一些课,比如,介于中级微观和高级微观之间的微观经济学。优等轨的要写。他们的比较规范,特别是在主要的研究型中。这是因为他们有一流的经济学家指导做研究,这一点让其它国家较难效仿。其它国家可以把课程开全,开好。但是,指导做规范的研究就是另一回事了。因此,毫不奇怪,和俄国的在美国学校中,往往课程学得很好,但是开始做研究时常遇到很大困难,觉得无处着手。一个基本原因是他们在本国受的本科教育中,通常来说,做经济学研究这一部分或是空白的,或是不规范的。 

3.博士生教育 

    美国的主要研究型的经济系的博士项目每年招大约20—30名。第一年是标准化课程,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每一门课要上一年。这些课程的考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课程结束之后,大约在5月、6月或8月、9月,有一个综合性考试(又称资格考试),考这二门的。这是在美国念博士的第一关。一般给两次机会,第一次考不过,还可以考第二次。这将决定你是否可以继续。这是作为一个博士生基本知识的考试,通常得分B以上才能通过。考卷上不写名字只写代号,以保障评卷时没有偏向。考分也没有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个考试是要淘汰人的,有时刷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与此相比,很多欧洲的经济学博士教育中没有这种考试。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第二年选两个领域的课,一年后也要考试通过这两个领域。由于是分领域,这一阶段的考试人数就比较少了,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闭卷也可以口试。可以看出,头两年的教育模式是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它的目的是要求在写以前都受到一致的基本训练,并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 这一年的考试不像上一年那么严格。 

    第三年起就要开始写了。在美国,要找导师,导师也找,是“双向选择”,有一个“内部市场”。并不是找定一个导师,通常要找三个导师成立委员会,当然主席是主要导师。比如你想写一篇上借助博弈论工具来研究中国改革的,那么你可以找一个研究博弈论的,找一个研究转轨经济学的,再找一个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充分利用所有这些人的优势,又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这种“市场搜寻”方式也可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困惑,有时中国不知该怎么办,因为国内那种一个导师对一个的关系显得比较简单。 

    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理论的(theoretical),一类是实证的(empirical)。你要写理论的,你就必须有新模型、新结果。如果写实证的,你就必须有新数据或新、新发现。仅仅是新观点、新思路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具体结果。答辩很大程度上与欧洲和国内不太一样。在欧洲和国内,博士答辩是一个很隆重的仪式,要把外面的人请来。这一点美国不一样,没有仪式。重要的是你的导师们决定你能不能答辩,他说你还没准备好,你就不能答辩。有的学校则要先通过“预答辩”(thesis proposal)。而答辩本身只是个形式,贴个布告,谁爱来谁来。多数情况下除了几位导师以外,没人来。美国的约束机制不是在答辩上面。一是靠答辩前导师们的把关,二是靠事后的市场机制,时,由市场来检验质量。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已经非常规范了。不管是哪个,只要是主要的研究型,课程要求、淘汰机制、写作,就其模式而言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当然,教授和的数量和质量在不同学校是不一样的。这种博士生的筛选模式已经向全世界推广,因为它的竞争力明显比师父带徒弟的强。即便英国模式(关怀型)偶尔也会培养出几个天才,但平均而言,美国的模式是最具竞争力的。 三、博士生后的过程 
    一般来说,博士生后首选学术界。这和国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尽管作教授的薪水与非学术界相比不是特别高,但也许收入到了一定水平,人们会更偏好其他因素,例如较好的环境以及周围有才智的同事,可以更好的作。“intellectual”――“智识”这个词就是用来形容这样一群人。还有一个特点是与国内不一样的,即博士后的第一份一般是不留校的,这只是一种文化,觉得应该经常换换环境,以体现市场价值。 

    新博士的市场在美国是一套非常规范的程序。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是一段非常集中的找时间,从到最后签约固定学校,都在这段时间内完成。每年10月以后,学校首先将博士生进行内部分类,把选择学术界的集中一起。11月,开始投放,发出相关材料。一的尤其是决定他得到机会的多少,教授的推荐信也起很大的作用。但后推荐信就不起很大作用了,主要看你在中的表现。在市场中,有来自全世界的许多院校来寻觅师资。主要在次年1月份,届时正逢美国学会年会召开,学术气氛很浓重。时间大概是半小时,主要要求在几分钟内简单阐述一下的以及其中的贡献,然后是今后有什么研究构想,能教什么课。通过,接下来是校园访问,为期1个月。期间主要进行演讲,准聘用学校的所有教授都去听讲,然后是个别交谈。访问结束后全体教授进行投票,决定是否聘用。受聘协商在2月到3月,此时双方协定具体的工资,待遇,课程安排等。如果一个博士生同时收到几份聘书,就有资本讨价还价了。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 经济学家的学术职业道路 
    在美国,只有研究型才有博士项目。并且,教授职位在研究型是具有“博导”资格的充分必要条件,只要是教授,无论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都可以带博士生。美国的经济学中没有博士后制度,与国内不同。博士生后签订的第一份合同大约3-4年,之后可能被评为助理教授,如果表现突出,可能被授予“终身轨”助理教授;第二个合同也是3-4年,期满后参与“终身轨”助理教授的评定。在美国的学术进职中,与很不同的是,它重视终身衔的评定,如能得到终身衔,便是很高的荣誉。而中国,则是副教授到正教授的跨越,这一步非常艰难。在美国一般被评上正教授的,便具有终身衔。 

五、经济学家的非学术道路 
    非学术界主要指非赢利组织和商业机构。前者包括国际组织、美国政府等,后者包括投资银行、其他机构、咨询公司。经济学家在这些组织机构中同样从事经济研究,只是环境有差异,并且研究带有商业性。 

六、中国申请留学美国攻读经济学学位时应注意的事项 
    中国申请出国经济学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有的是对经济学有兴趣,有的是为了将来转到工商管理或其他,有的只是为了出国。本节谈一谈中国申请留学美国攻读经济学学位时应注意的一些。 

1.知己知彼 

    每年美国的主要研究型经济系收到的中国申请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一。过去的七、八年间,我在经济系的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发现每年500份申请表中约有150份是中国的。很多学校不招收直接从中国申请的,原因很简单,信息不对称。如果某些学校历年连续直接从中国招收的话,你就会发现一定是系里有与中国有特殊关系的教授。一个美国教授判断远在中国的是很困难的。比如让我来决定一个委内瑞拉的是否应被录取,我也很难判断。申请者常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申请才有效。同样,看申请表的人也感到非常困惑,不知怎么挑选。两边都有信息不对称问题。通常录取的最终决定权在一个由四五人组成的招生委员会。一个教授在百忙之中,看一份申请表不超过几分钟。你可能觉得挺冤枉,准备了这么半天,这么快就看完了。但是没办法,这么多,看得很辛苦。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由于现在美国中来自中国的教授逐渐增多,因此录取中国时,通常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即使他们不在招生委员会里。这就需要引起国内申请人的注意。因为这些人对国内学校的情况很清楚,对申请中的技巧也很了解。 

2.关于从国内申请 

    过去几年中,我看过几百份国内来的申请表。我觉得国内恐怕过高地估计了GRE分数的重要性。如果GRE分数太差,可能有问题,但是在2000以上就不大说明问题了。根据我观察,中国的会话和写作能力与GRE分数(如果在2000以上的话)基本无关。这是我的看法,可能别人不这么看。录取时看的几个分数中,GRE是一个因素,但现在它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小了,尤其是中国的平均成绩远高于其他的国际。本科成绩(特别是国内名校的)是挺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硬信息,特别是几门关键课程的成绩,像数学、统计、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等。 

    推荐信理应是最重要的,但国内的推荐信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内容空洞。无非是说这个非常用功,特别聪明,这些词没有什么信息量。具体地描述和比较,往往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如果我知道的一位教授写到,“这个是五年来我所推荐的所有出国中最好的(或第几好的),我过去推荐的现在在美国的某某或”,这样的一句话就非常有信息量。 

    说来奇怪,“陈述”(personal statement)是合有相当多的信息的。而现在有公司专门帮助申请人包装,甚至是一条龙服务,但是从那里出来的东西多是套话,没有什么内容。比如,前两年是说我们家祖宗三代,我爷爷就没赶上上,因为是战乱,我父亲没上,因为赶上文化大革命,我们家只有我才上了,到你们是我的梦想。这两年又变了,开始先来一段诗,比如海明威的。这些东西没有什么信息。我觉得,写陈述应简明扼要。你要设身处地想美国人看那么复杂的东西很费劲,也没那么多时间。若你说你是山西考第二名考到北京的,美国教授没有概念。若你说你是省里100万考生中的第三名,就清楚多了。除了说高考成绩外,还应谈你在的特别经历,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具体想法。至少要有一、两处闪光点,这样才会引起注意。另外,附上一些多余的资料,例如曾经发表过的文章的复印件,未必奏效,有时适得其反,因为你不知道哪些信息是对教授口味的。曾经有写文章大量援引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却不清楚现在这些教授已经不读他们的文章了。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关于转学 

    一般来讲,转学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得到美国教授的新的推荐信。如果继续用国内的老的推荐信,学校就会有所怀疑。中国在申请转学时的一大顾虑是担心美国教授因不愿意看到刚来的走而不写好的推荐信。因此中国很不好意思去找美国教授写信。如果仍使用国内的推荐信,会被误解在的学校表现不佳。其实,不必不好意思,一般来说美国教授比较通情达理。你可以提两种理由。一是理由,可说自己的研究兴趣与这里教授的强项不太一致。你也可以提理由,比如女朋友或男朋友在别的城市。如果是这两种理由,经常数授会说“尽管我很不愿意让你走,但我仍然愿意推荐”。但要注意,如果你想去读顺MBA,作为在学术界的教授,是会有点看法的,因为那是“职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而非学术学位。但我很少听说某个教授因不愿意让一个走而把他说得不好的。 

4.为什么女生申请的成功比例远大于男生 

这些年的一个事实是,国内的女生申请的成功比例远大于男生。如果从100份申请表中不看性别地挑出五份最好的话,恐怕都会是女生。女生的成绩单、陈述各方面往往超过男生。我在这里特别提请男生注意。过去总是说女生只是会,做研究就不如男生了。事实上,近几年来在美国的中国女生的博士水平不亚于,甚至可能超过男生。在我看来,这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女生的一般较男生好,因此与导师的交流也较畅通,所以在研究上容易上轨道。第二个原因是较深层次的。一些在国内学经济学的男生往往想做大战略、大问题,出国后不容易转变思路,安下心来做具体问题。这不仅浪费了宝贵时间,而且还容易给导师留一些不好的印象。而女生往往一开始就踏踏实实找数据,做模型,很快上路,进展也快,又给导师留下好印象。加上较高的话言和交流能力,她们在美国找时,比中国来的男生就有优势了。

搜集整理:

    上一篇:美国城市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