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终结:一种现代性危机(5)
2013-05-11 18:00
导读:与以往决裂的要求和为新而新的审美意识形态是悖论发生的另一根源。与先锋派艺术相比,这种决裂的要求和技术化世界不断革新的冲动之间已经从对抗转
与以往决裂的要求和“为新而新”的审美意识形态是悖论发生的另一根源。与先锋派艺术相比,这种决裂的要求和技术化世界不断革新的冲动之间已经从对抗转向了暧昧的合谋。这种暧昧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未来主义。未来主义对机器、技术、速度乃至战争的歌颂同法西斯主义之间的暧昧关系,曾让艺术界蒙上了耻辱的印记。世界大战曾让艺术家敏感地意识到现代性与大屠杀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正是对机械技术的崇拜和技术化的工具理性思维使大屠杀成为可能。这引起了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先锋艺术家对西方技术文明的极端反抗。这种反抗充满了残酷的讽刺和绝望的呼吁。他们希望人类能够清醒地意识到现代文明的悖论与危机,但是,当今的国际艺术在“为新而新”的疯狂之中上演了一幕幕滑稽的戏剧,因为“什么都行”、“人人都是艺术家”。从此,艺术转向肉身、转向观念、转向生活、转向自然,成为主导性的文化产业。
在波德里亚的理论视野中,这种“新”陶醉在自我复制的真实性幻觉中,没有任何意义。一方面,日常生活的过度审美化使现代艺术的抱负成为乌托邦;另一方面,在符号逻辑的操纵下,艺术陷入了高速运转的自我消解状态。艺术与日常生活甚至现代工业之间不断地互换符号,各种风格矛盾、怪异地混杂在一起:新几何主义、新抽象、新表现主义、新原始主义、新现代主义等共存在彻底无差异的冷漠之中。因此,“作为乌托邦环节或潜能解放的个案,艺术已经在符号流的不断偏离、引诱的涨潮中,彻底消解了”。
艺术终结的命运内在于现代性的逻辑之中。这不仅因为引发艺术终结的那些观念是现代的产物,如自主性、美、新、先锋、媚俗等,而且因为现代艺术与它所反叛的资产阶级结构之间具有共同的根源,即自由和解放。这深刻揭示了现代艺术充满悖论与危机的原因:一方面,现代艺术拒绝秩序、可理解性甚至成功,在新而又新的自我表现和拒绝庸俗的否定激情中,试图以形式的“非人化”实现彻底“解放”的乌托邦;另一方面,迫于时代的氛围和压力,现代艺术又暗中与大众媒介、技术逻辑和市场化策略调情,不断地把自己非神圣化、对象化,最终使自己消失在世俗的审美光晕之中。因此,我们认为:艺术终结不仅是现代艺术的危机,更是现代性的危机。这种危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传统与现代”、“先锋与媚俗”、“自我与他者”等二元对立的文化逻辑。
*本文为南京
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现代性视野下的艺术终结研究”的部分成果。
①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许钧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页,第115页。
②迈克尔·莱文森:《现代主义》,田智译,辽宁
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第5页。
③波德莱尔:《1846年的沙龙》,郭宏安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页。
④尼采:《悲剧的诞生》,熊希伟译,华龄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⑤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⑥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页;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⑦H.Gerth & C. W.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o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342.
⑧T. Eagleton, After Theory,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3, p.99.
⑨L. Heywood, Social Theories of Art: A Critiqu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id.,1997,p.47.
⑩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2页。
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6页。
伊凡·休伊特:《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及后现代状况》,孙红杰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汤因比等著:《艺术的未来》,王治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0页。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页。
周宪编译《激进的美学锋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G. Vattimo, The End of Modernity: Nihilism and Hermeneutics in Post?modern Culture, Trans., John R. Sny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8, p.99, pp.53-54.
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陈永国、傅景川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1页。
D. Kellner (ed.), Baudrillard: A Critical Reader, Cambridge: Basil Blackwell Ltd., 1994, p.224.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3—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