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中国古代的说话艺术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小说中,有一些其名相同而形象也基本稳定不变的人物,在多个不同的故事中出现。他们多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但对他们进行较细致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们对说话艺术的特质及其艺术手法的认识。
一、不同故事中的“重名”现象
《水浒传》中林冲与卢俊义被发配时都是由董超、薛霸两个公人押送。林冲是从开封府(东京)发配,卢俊义是从大名府(北京)发配,防送公人似不应同为董、薛二人。于此作者作了这样的交待:“原来这董超、薛霸自从开封府做公人,押解林冲去沧州,路上害不得林冲,回来被高太尉寻事剌配北京。梁中书因见他两个能干,就留在留守司勾当。今日又差他两个监押卢俊义。”[1] 1051算是作了一个解释。然而,董超、薛霸作为公人形象是在早期的说话艺术中就已存在的。《清平山堂话本》中的《简帖和尚》是宋代就有的一个公案传奇故事[2] 313,故事中皇甫松因见卖馉饳的僧儿传书给其妻杨氏而怀疑她与人私通,便叫了张千、李万、董霸、薛超四个“巡军”,前来捉拿僧儿、杨氏及其使女迎儿到官 [2] 320。“巡军”相当于现代的“巡警”[2] 330,是明清小说中常见的公人形象。《水浒传》中的董超、薛霸当即由此处的董霸、薛超演变而来,只是演变过程中二人名、姓的搭配被调换了。在《三遂平妖传》中,卜吉被刺配密州,押送公人亦为董超、薛霸[3],其受卜吉仇家之贿而图谋害之,情节与《水浒传》中林冲、卢俊义事极为相近。由此看来,董、薛二人当是当时说话艺术中相当典型的“恶公人”形象,在多个故事中都出现。
上引《简帖和尚》故事中的公人还有张千、李万,此二人也非仅在《简帖和尚》中出现。《水浒传》中押送宋江的公人便是张千、李万。此外,《水浒传》中押送杨志的张龙、赵虎也是说话艺术中常见的公人形象;在后来变得相当发达的包公故事里,张龙、赵虎便是包公手下两个得力的公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水浒传》与《金瓶梅》的武松故事中的王婆代表着说话故事中常见的另一类形象。她是街坊上的老妇,通常开得有个店,但往往兼做媒婆或马泊六。《红白蜘蛛》是起源较早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本于这篇小说的《郑节使立功神臂弓》中郑信投靠张员外时,说自己“见在宅后王婆店中安歇”[4] 687。起源也较早的《西山一窟鬼》中吴洪在临安设馆教学,一日有“半年前搬去的邻舍王婆”来访,“元来那婆子是个撮合山,专靠做媒为生”。此王婆很明确已是一个媒婆的形象。《史弘肇传》中柴夫人到郑州后投“孝义店王婆家安歇”,还央王婆为媒而嫁与郭威。《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胜仙思范二郎成疾,其母欲延医诊治,使女迎儿道:“隔一家有个王婆,何不请来看小娘子?他……做媒人,又会与人看脉。”[2] 212,613,789后来胜仙便是经王婆说合而与范二郎成亲。
说到《水浒传》与《金瓶梅》中的王婆,可能一般人想到的都是武松故事中的那位王婆,但其实这两部书中都写了不止一位王婆。《水浒传》第7回中陆谦使人到林冲家骗林冲妻说林冲在他家晕倒时,林冲妻是“连忙央间壁王婆看了家”,随来人去看林冲;第21回中宋江在街上碰到“做媒的王婆”向他引见阎婆[1] 116,304-305,后来又做媒让阎婆将女儿给宋江做妾。在《金瓶梅》中,帮西门庆与潘金莲私通的王婆在第87回中已为武松所杀,但第100回在吴月娘梦中又出现一位王婆,是云离守的邻舍,试图帮云离守用言语说动月娘与他成亲[5] 2965-2966。
说话故事中还很常见的两位媒婆是张媒、李媒。《三现身》中孙文之妻是安排让张媒、李媒说亲而嫁与其奸夫;《种瓜张老》中张公欲娶文女,请的媒人是张媒、李媒;《张主管志诚脱奇祸》中的张员外欲纳妾时,也“差人随即唤张媒李媒前来”[2] 58-60,278,726。可见张媒、李媒在当时的说话故事中也颇为常见,且总是成对出现,而且是专门做媒的,与王婆的形象有所不同。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一些婢女的形象也在多个说话故事中重复出现。《简帖和尚》中的皇甫松妻与《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胜仙皆有婢名迎儿,《三现身》中孙文家的使女也是迎儿,说明迎儿作为使女是说话艺术中常见的一个形象。《水浒传》中迎儿是杨雄妻之婢,与此形象相符。《金瓶梅》中的迎儿为武大之女,非真正的使女,但其形象却与使女也相近。潘金莲骂她是“奴才”,实际也把她当使女使唤。在她勾引武松及后来私通西门庆的情节中,迎儿扮演的都是一个端茶送水的使女的角色。此外,《水浒传》中林冲家使女名锦儿[1] 113,《西山一窟鬼》中李乐娘有从嫁丫鬟名锦儿[2] 213,而《金瓶梅》中西门庆给王六儿买了一个丫鬟,也更名为“锦儿”[5] 985。则“锦儿”也是一个常见的婢女形象。
说话故事中最常见的婢女形象当数“梅香”。《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中玉兰的使女名梅香;《水浒传》中徐宁家与李师师家皆有叫“梅香”的丫鬟。“梅香”作为婢女的形象在当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出现在很多时曲小令中。《金瓶梅》第6回中潘金莲用琵琶弹的《两头南调儿》有“……唤梅香,开笼箱,穿一套缟素衣裳……。出绣房,梅香:你与我卷起帘儿,烧一炷儿夜香”,第60回中郑春唱的《清江引》曲又有“一个姐儿十六七,见一对蝴蝶戏。……唤梅香:赶他去别处飞”[5] 181,1649。两处的梅香显然都是婢女的形象。
此外第39回中王姑子给月娘等人说经的说唱词、第73回中郁大姐弹唱的套曲中的《玉交枝》、第86回中月娘与陈经济争吵时的对唱[5] 1047,2131,2591中,都出现了“梅香”,也都是婢女的形象。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与丫鬟“梅香”相对的,是小厮“安童”。《封神演义》中宋异人家有仆名安童[6] 144,《水浒传》第100回中吴用封官后是“带了随行安童”前去赴任[1] 1806。《金瓶梅》中苗天秀被害后,有仆人安童试图为他报仇[5] 1223-1295。但《金瓶梅》中的安童不止一人——杨姑娘家和王杏庵家均有仆名安童[5] 199,2771,可见“安童”是说话故事中常见的家僮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