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电视的融合(1)网(2)
2013-10-07 01:24
导读:技术 首先,在电视或录像带上看电影不可避免地在技术质量上会有所损失。这包括许多方 面,如音质、色彩,以及清晰度的损失(从3500—4000线的解像率到
技术
首先,在电视或录像带上看电影不可避免地在技术质量上会有所损失。这包括许多方 面,如音质、色彩,以及清晰度的损失(从3500—4000线的解像率到大约600线的解像率 )。还有令人头疼的画面的高宽比问题。电视通常是4∶3,电影从20世纪50年代宽银幕 出现以来是被拍在一个扁长方形的画面上(例如1.85∶1或2.35∶1)。为了把电影放进电 视画面,电影工业采取了“截取”技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一技术是电影工业自己 发明的)。这不仅造成了许多原始画面的损失,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把电影又重新做了 一遍。结果,尽管电影有“大画面”的吸引力,电影制作者越来越意识到在电视上放映 是一部电影发行放映的最后一站。这迫使他们在拍电影时把重要内容限制在“安全区” 内。例如,弗兰克•汤普逊指出了在电视上看约翰•波尔曼的《空白点》(1967)和米洛 斯•弗尔曼的《莫扎特》(1984)之间的不同。他认为,后一部影片是明显地按电视的格 式来拍摄的,而前者则不是。结果,《莫扎特》在电视上同电影的效果差不多。相反, 《空白点》在电视上看起是“混乱”而“粗糙”的。(注:见弗兰克•汤普逊的“画面 的压缩”,(载《美国电影》杂志,1990年2月,第40—43页)。)当然,随着观众逐渐接 受“遮幅式”的电视画面(电影画面以原来的比例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由“截取”技术 所造成的一些问题开始被克服。
当然,也有人认为,电视并非完全不能完美地处理宽银幕影像。提供宽银幕电视的技 术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了。它不仅有高清晰度的图像,而且有优质的立体声。虽然它 不一定达到投射的电影影像的质量,但至少是非常接近了。它现在还没有广泛流行主要 是由于经济和成本的原因,而不是由于和电影的质量有什么根本的差别。在电影和电视 之间的其他方面的一些根本性区别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因此,电影是在一个黑暗 的公共场合观看一个大的银幕形象,电视则是在各自的私人空间观看一个小的屏幕形象 。这主要也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安排,起因于电影和电视工业的经济规则,而不是两者之 间在技术上任何不可逾越的差异。正像克雷默所指出的,在它的早期发展阶段,电影曾 经被构想为一种家用技术(如爱迪生早期发明的“电影视镜”),而电视则曾经被构想和 试验为一种公众技术(如早期的剧场电视)。(注:见皮特•克雷默的“大银幕的诱惑: 电影,电视和好莱坞”,载希尔和麦克罗尼编辑的《大银幕,小屏幕:电影和电视的关 系》(卢登,约翰•利贝媒体和卢登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国大学排名 同样道理,电视常常被基本上看作是一种“直播”媒体,它更适合于依赖“现场的” 事件;而不是像电影那样传送预先录制好的娱乐节目。(注:见查尔斯•巴尔的“直播 电视的戏剧遗产”,载希尔和麦克罗尼编辑的《大银幕,小屏幕:电影和电视的关系》 (卢登,约翰•利贝媒体和卢登大学出版社,1996)。)但是,电视尽管已经在报道新闻 、体育和重要的公共事件上把它“直播”的特性发挥到极致,这并不意味着电视“本质 上”是一种“直播”媒体,或者它的“直播”特性应该决定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例如, 罗伯特•法内罗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电视中,“直播形式和胶片录制形式对立 的问题”并不简单地是一个技术的和美学的问题,而是一个经济的问题。(注:见罗伯 特•法内罗的“电视电影的兴起和电视网对电影工业的霸权”,(载《电影研究评论季 刊》,1984年夏季刊,第204—218页)。)他认为,“直播”节目在美国电视的早期成为 主导形式并不仅仅因为它比电影方式拍摄的节目便宜,也是用它来显示大电视网(如ABC 、NBC、CBS)的力量,同时强化地方电视台对他们的依赖。但是,到了50年代末期,使 得“直播”节目成为对大电视网有利的策略的环境开始改变时,电视节目制作的方式也 决定性地转向胶片制作。关于这方面,在电视上“直播”戏剧的遗产被人们作出了不同 的读解: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某种对于电视来说特殊的东西,但是当它转向录制形式以后 便丧失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它压制了早期电视的美学潜力,后来的发展,以及和电影的 一种更紧密关系的实践终于成了主导倾向。(注:见马丁•麦克罗尼的“电影和电视的 美学”载希尔和麦克罗尼编辑的《大银幕,小屏幕:电影和电视的关系》(卢登,约翰 •利贝媒体和卢登大学出版社,1996)。)
共5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