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视剧批评模式的断想(1)(4)
2013-10-07 01:24
导读:一批女导演执导的影片反映了我国女性意识的嬗变流程。王平的《柳堡的故事》等影片用社会主义经典电影的叙事模式,对女性作简单平面的歌颂,女性成
一批女导演执导的影片反映了我国女性意识的嬗变流程。王平的《柳堡的故事》等影片用社会主义经典电影的叙事模式,对女性作简单平面的歌颂,女性成了经典的编码,空泛的精神指代,真正的女性形象并未树立。80年代中后期涌现了文化反思潮流,女导演开始了探索女性自我意识的艰难历程,但是真正文化意义上的女性意识远没得到建构,这和中国女导演的女性意识难以摆脱社会总体规范有关,中国从未出现过“强烈拒斥对女人所作的定义和认定”的女权运动,女性的“次性”位置从没彻底改变。同电影相比,电视更注重叙事塑型,注重在两性离合关系中体现女性文化,女性形象更加鲜明,女性意识更加明了。和女导演的女性电影不同的是在电视剧中,以较多篇幅塑造女性形象的剧片大多出自男性之手,如《公关小姐》等,他们作为女性对立面,用异性眼光审视女性,承袭了自古就有的“代言癖”,因此女性意识的真正确立道路艰难。
1.妇女意识确立的前提:妇女自身解放
“女性”与“妇女”尽管都是指女人这一性别,但内涵并不相同,前者以区别旧式女人为其本质,美国后结构主义者白露考证,我国至清末还没出现“女性”概念,时至五四,“女性”才成为新文学的主题之一,它是超越传统父权制意识形态对女人社会角色认定的一个反叛性符号;而“妇女”多指没有被解放的旧式女人。因此在影视文化中女性意识确立的程度是衡量妇女问题解决的重要尺度,其前提就是妇女首先获得自身与肉体解放。80年代初与90年代初我国荧屏出现了一批受压迫妇女形象。《努尔哈赤》中大福晋,《末代皇帝》中婉容等,这些剧片编导重心是演绎君权统治的历史变迁,女性只是作为整体的组成部分,丰富男权意志。但从这些女性形象,却可以看到女性本能的反抗意识,小白菜希望冲破门第和杨乃武结合,婉容置母仪天下之尊不顾与侍卫官私通,她们显示了女性抗争命运的本能。但她们没有意识到她们的悲剧是男性造成的,杨玉环死前还寄希望于唐明皇,小白菜无助中委身于陷害她的县令之子。这些情节不同、内涵却很相似的剧片,都显示了文化怪圈,被压迫者期待统治者的解放,结果获得的却是更残酷的压迫。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女性意识的萌芽阶段:妇女精神的解放
每个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妇女推动了社会变革并获得了自我解放,变革的成果之一是在法律上确定了男女平等,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观念并未完全打破。在这种背景下妇女解放包涵两层意思,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篱笆•女人•狗》中的杏花,在《篱》中她和铜锁一起饱尝着无爱的生活,她最终冲破传统,脱离精神和生理奴役,但在《辘》她尝到了第二次精神悲剧,到《古船•女人和网》中她又受到了自我心狱的控制。这一带有普遍文化意义的形象反映了现实社会对女性的压力。《北京人在纽约》提供了另一范本,处在文化碰撞的焦点中的郭燕,最后依然孤身前往大陆开创新事业预示了女性独立意志的萌发和实践。
3.妇女意识的确立:妇女人格的解放:从类走向个人
真正女性意识是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吸收现代文明基础上,通过对自身清醒审视,树立独立、自主、自强、自尊的主体意识,在价值观念和人格解放上能体现女性特有的价值和作用。“从类走向个人”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飞跃,人的发现才迎来了真正现代性意识的觉醒,才完成了人的主体建构的思想基础,女性也一样。电视剧中要确立“女性意识”就是要塑造主体的女性形象,使她们既不把自己作为男性附庸又不有意排斥男性。以下几种女性形象体现了这个趋势。一是知识型女性,她们层次高,有独立经济社会地位,对事业执著追求又不失女人天性,如《你为谁辩护》中的女律师梅桢。二是强人型,她们经济上不依赖男人,精神上也独立自主。她们的女性意识体现在藐视和正视迎面的挑战,《北京人在纽约》中的阿春因袭中华传统,又对美国文化了如指掌,体现了独立的“女性意识”。
共5页: 4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