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时代,《赤壁》提供了什么(1)(2)
2013-11-08 01:12
导读:为什么一部集合了如此之多明星大腕、班底如此之强、耗资如此之大的电影仍然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对这种古装大片的模式重新审视。
为什么一部集合了如此之多明星大腕、班底如此之强、耗资如此之大的电影仍然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对这种古装大片的模式重新审视。笔者曾去过该片的拍摄现场,真切感受到了拍摄一部商业巨制的不易,真可谓“此电影非彼电影”也。单是剧组的车辆、食宿等都需有专门的团队负责管理,剧组在外景地已经不像是一个临时性的队伍,而更像一个常驻部队一样安营扎寨。一部中小成本的电影,一两个月便可拍完,无论是人员还是拍摄过程,都十分集中而紧凑。而如此的一部巨片,犹如一架巨型的机器,有无数个部件在日夜为此运转。这样的一种制作方式下,除去拍摄的艰苦不说,单是各个部门的统一调度和协调都十分困难。中国的商业大片毕竟才起步几年,在经验和人才等方面的积累还都有限,能不出纰漏已是不易,想要和好莱坞一样熟练地将所有的环节牢牢把握,还尚需时日。因此我们便可以理解《英雄》的苍白,《十面埋伏》的虚假,《无极》的荒诞和《夜宴》的爆笑。相对而言,在商业环境中锤炼已久的香港导演在这方面则要稍好些,但即便如此,《投名状》中依然有徐静蕾饰演的村妇莫名突兀地端坐在村头的不和谐画面。《赤壁》的出现,无疑标志着中国电影在投资上已经赶上了好莱坞的规模,然而在整体的把握上,我们是否真的可与好莱坞抗衡呢?别的不说,仅从编剧角度来看,中国目前还远没有形成好莱坞那样专业的编剧团队,没有那种能专门针对诸如笑料、动作等元素进行分门别类写作的职业编剧。国内的电影剧本迄今为止大多还都是个人创作,或者是多个编剧的轮番轰炸,在经过无数次的修改之后,剧本的整体把控便难上加难。《赤壁》的剧情虽然没有明显的疏漏和令人费解之处,叙事铺排也算较有章法,但一些在前几部古装大片中所存在的问题,依然在这部影片中存在着。就拿对白来说,目前所谓的著名编剧们显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有兴趣,但因为文言文在日常生活中的缺失,使得他们在对白中糅入文言时异常生硬。我们还记得《夜宴》中演员张口而出的“一舞剑器动四方,表演确是我所长”这种将唐诗与大白话糅在一起、并且还能押韵的怪异对白,只能让观众感到可笑。也许是为了保险起见,《赤壁》这次索性是以白话为主,但又矫枉过正,很多时髦的现代语言同样引起了观众的多次笑场。士兵们不断高呼的“胜利,胜利!”,虽然可以理解为编剧的与时俱进,但仍然隐隐让人感到有些技穷的嫌疑。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在这样的一部鸿篇巨制中,对于表演的控制也成为一大难题,因为考虑到市场的需要,古装大片通常要集合港台和内地一线的明星,甚至日韩的演员来助阵。这种不同地区的演员在表演风格上的差异屡屡使这些大片在角色塑造上难以形成统一的格调,且大牌明星身上固有的个人气质也使得对于角色的表现更多地偏向了演员自身的特点。
由于投资巨大,如今的古装大片均十分依赖电脑特技,对于这些大片来说,电脑特技的使用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赤壁》的大量水戏都在河北易县的安格庄水库拍摄完成,能把一个不起眼的水库拍成长江,确实显出现代高科技的神奇本领。然而毕竟电脑特技太费时费力,因此在影片上集中,我们只能看到寥寥数个表现赤壁与长江环境的镜头。而水库的感觉毕竟不同于长江,原本应该在影片中起到重要环境造型作用的长江地貌因为被电脑特技所取代而大打折扣。
在看过如此之多的古装大片之后,《赤壁》以创出多项纪录的大手笔再次给了我们强烈的震撼,《赤壁》的诞生,让每个关注中国电影的人都要去思索一个问题,这种古装大片的辉煌是真正的电影复兴,还只是一种挥霍式的膨胀发展?内地广阔的市场加上大牌导演的号召力,以豪华的阵容和超强的制作,在一定时间内虽仍然能够保证丰厚的利润,但这种模式能够持续多久,观众会不会出现审美疲劳?
《赤壁》究竟可以看作是近年来古装大片的扛鼎巅峰之作,还是一次“辉煌的陷落”,并成为此类古装大片模式的终结?这些问题都成为悬在我们心头的谜团。
正是: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集分解。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