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分析(二)(1)
2014-02-02 02:37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分析(二)(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3.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2] 根据前文提及的电影产业范
3.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2]
根据前文提及的电影产业范围,我们将主要目标锁定在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三个具体的行业当中,其中还将涉及到经营收入及人员规模。
1.电影制片业
(1)我国现有国有制片单位36家(故事片厂31家,科教片厂3家,新闻纪录片厂1家,
美术片厂1家),国有制片单位中,企业单位15家,事业单位21家(其中10家实行
企业管理)。
(2)拥有单片摄制许可证的国有单位22家(主要为电视台、电影公司)。
(3)拥有单片摄制许可证的民营企业187家,其中比较活跃的有10 家左右。
(4)电影科研等事业单位6家,分别为电影资料馆、电影科研所、电影乐团、电影剧本中心、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
电影学院。
2.电影发行业
我国现有国有电影发行单位2000多家,其中:
(1)拥有境外影片全国发行权(无进口权)的公司有两家,分别是国有独资的中国电影集团发行公司和由19家国有电影股东单位组建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两公司均可从事境外影片和国产影片的全国发行业务。
(2)拥有国产影片全国发行权的国有制片单位31家,民营发行公司有10家。
(3)拥有发行放映院线经营权的电影院线公司35家。其中中影星美院线公司由中影集团与民营公司合作组建,世纪环球院线公司由系统外国有资本控股,其余院线均属国有院线。35条院线中,跨省院线14条,省内院线21条,北京、上海等10省市组建了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院线。
(4)经批准缓建院线的西藏等西部7省(区)发行公司近500个,仍按原体制分行政层级发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电影放映业
(1)我国现有电影院6343座,大部分是各级文化部门所属(西藏、甘肃、宁夏的电影放映单位属广电部门)国有电影企业,个别是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截至2002年底,加入35条院线的电影院1036座,银幕数1906块。
(2)与境外合资的电影院有16家,分布在9个省市,大部分与香港合资。
(3)农村电影放映队近30000个,分别为国有、集体和个体所有。
4.影片产量和经营收入
产量:近百年来,我国一代一代的电影工作者共拍摄故事片5000余部。其中,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约有4000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拍摄的有3000多部。目前,电影故事片生产规模每年在100部左右,电视电影100部左右,科教片、纪录片、美术片50部左右,每年引进境外影片50部左右。影院票房收入每年约10亿元,观众人次2亿。后电影产品的收入每年在1亿元左右。
2003年,电影产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全年创作并审查通过的故事片(含混录双片),超过140部,比2002年增长40%左右,首次打破了近年来电影生产部数徘徊在100部左右的格局。同时,完成纪录片6部(其中大型纪录片2部),科教片53部,美术片2部,特种电影1部。在140部影片中,合拍影片42部,比2002年增长27部。另外,由民营公司及其他社会性影视机构独立或联合完成影片96部,比2002年增长49部。[3]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黄金时间一部影片平均收视率为2%(约为2200万观众),最高收视率为7.7%(约为7700万观众)。2002年电影频道广告收入为5.2亿元,2003年预计广告收入约6亿元。
6、从业人员数
全国电影行业在编人员27万人,其中电影制片单位近2万人,发行放映单位25万余人。
4. 2003年中国电影产业状况
2003年中国电影产业状况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窥之端倪。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1)2003年中国电影改革扫描
2003年是中国电影改革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转型的重要一年。2002年开始的电影制片、发行、放映行业的改革,在2003年不仅得到全面的延续,并且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种全面的延续首先以电影产业化道路得到全面肯定作为核心。长期以来的政企不分、管办合一的现象,得到了主管部门的明显重视。电影主管部门在不同场合都表明了电影走产业化道路的坚定信心。一些本该属于市场的权力应该充分下放到市场当中,许多非国有资产单位拥有了以前不敢企及的权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发展需要,给电影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突出解决妨碍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某些关键性问题,2003年,广电总局相继推出了《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审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总局令第18、19、20、21号文件),试图降低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资格准入门槛,吸纳一切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参与电影产业;拓宽电影融资渠道,调整并完善电影融资政策;搞活电影流通领域,促进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减少政府审批程序,促进产业快速发展;鼓励电影产品创新,让电影产品更好地面向群众、面向市场。
《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审查暂行规定》制定了电影剧情梗概立项和电影属地审查的政策。以前,影片的剧本和完成片都要送电影局统一审查,现在对一般影片实行报剧情梗概立项。剧本立项之后,完成影片可以根据规定送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或到受广电总局委托、经申请批准的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成立的电影审查机构审查。这就是已经开始实行的“属地审查”。对影片审查,重在强调审查程序的公正性,力争克服一切因人而异的审查弊端。审查中,还要注意将影片审查与艺术评价的尺度清晰地划分开。根据政策要求,七个符合规定条件,可以申请“属地审查”的地方,有四个提出了申请:上海、浙江、广东、吉林,并已相继获得了批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允许外资进入中国电影制片领域,维护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的制片者及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引进外资合作拍片,并不是要给外国人拍电影、拍外国人要看的电影,而是通过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拍我们自己的电影,拍给中国的老百姓看。
《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降低了准入门槛,目的在于解放电影生产力。新的政策规定,非国有制片公司,凡是拍过两次影片之后,即可申请长期摄制许可证,一切待遇与国有电影制片厂相同,包括一些优惠政策。这样,国有电影资本和民营资本、其他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共同组成电影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局面,不仅促进了国产电影的规模化生产,而且正在使电影的制片模式和营销模式从传统中摆脱出来,趋于更加合理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影片的题材和类型以及风格样式都不断得以改善,大大激活了电影创作人员的和创造性。
《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的实行,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城市影院的改造力度。2000年,电影主管部门就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外资参入中国电影院的改造,但规定外资在控股方面不得超过49%。《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出台后,根据规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南京7大试点城市的中外合资电影院中,合营外方在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可达51%,最高可达75%。这进一步鼓励外资到中国的电影市场,也将进一步激励我国国有、民营企业加速抢占电影市场的份额。目前,美国时代华纳兄弟、韩国好丽友集团等都已经进入中国。华纳和大连万达新建30个影院的计划中,已有15家完成了选址和策划工作。而好丽友和北京新影联的合作也悄然进行。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除了四个总局令之外,相应配套的文件有十几个,彰显了电影主管部门立志将电影从事业走向产业的决心。而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改革和发展的高度,则对未来一个时期电影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宏观的目标和要求。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