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及现象学的崩溃——从自颠(2)
2014-07-10 01:30
导读:为了回答没有人观察时,院子里那棵树是否存在,贝克莱用上帝的感觉代替个人感觉,说那时这棵树也存在,它是由上帝的感觉复合成的。随着科学进步,
为了回答没有人观察时,院子里那棵树是否存在,贝克莱用上帝的感觉代替个人感觉,说那时这棵树也存在,它是由上帝的感觉复合成的。随着科学进步,贝克莱的唯心主义逐渐被实证主义所取代。实证主义把贝克莱的上帝的感觉换成经验,而不问经验背后的原因。这种观点被马赫发展为要素论。马赫认为世界由红、绿、酸、咸、软、硬……等要素构成,当我们联系心理事件考虑这些要素的时候,它们就是人心中的感觉;当我们联系物理事件考虑这些要素的时候,它们就是物性。
实证主义因为其缺陷【5】,后来被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所取代。逻辑经验主义确实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是通过语言来陈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假如语言或者构成语句的词比如“红”、“颜色”、“物质”等自身含义不清甚至混乱,那么我们怎么能期望得到有意义结论?所以搞清语言或词的公认定义是非常重要的。
逻辑经验主义代表人物石里克(m.schlick)在《意义和证实》一文中写到:“没有一种理解意义的办法不需要最终涉及实指定义,这就是说,显然全部都要涉及‘经验’或‘证实的可能性’。”“ 通过实指定义,可证实性就同第一种意义的经验(指感觉材料即sense datum, 是感觉的不同说法——笔者注)联系起来了”【6】。
什么是实指定义?实指定义就是用指明某些词的实际用法的行动解释这些词。最简单的实指定义是手指某物说这是什么。比如,我们手指一个红的物体 告诉小孩说“这是红的”,这便是传达人类对“红”这个词的实指定义。
可以说,逻辑经验主义的根基就在于它对实指定义的看法: 实指定义依照感觉材料下定义,由此建立起一个词和一种感觉材料之间的确定对应关系。然而,这种对于实指定义的肯定需要有一个重要前提:相应“红”“绿”“酸”“咸”等词,由感觉材料获得的感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一致的才行。恰恰是在这个重要问题上,逻辑经验主义者在逻辑上弄错了。如石里克肯定:感觉材料是中立的,是没有所有者的,从而对所有的人是一致的;马赫、维特根斯坦等人“看到原始经验不是第一人称的经验,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步骤,采取这个步骤,才能使哲学上的许多最深奥的问题得到澄清”【6】。而在我看来,逻辑经验主义的谬误正在这里!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者虽然不满于逻辑经验主义的结论,但是对于逻辑经验主义对实指定义的看法却没有什么异议,因为他们相信一种感觉反映一种物性,感觉和物性之间有确定的一一对应关系【5】,至于实指定义是依照感觉下定义还是依照物性下定义,这是无关紧要的。对于不同的人的感觉一致的肯定,他们更是毫无异议。所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无法驳倒唯心主义及其变种。
下面我们将证明:上述关于语言、感觉和物性三者之间关系的看法是不对的。
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异曲同工[1]。《美国传统双解辞典》是这样解释“现象学”的:“the study of all possible appearances in human experience, during which considerations of objective reality and of purely subjective response are left out of account”[2](它研究人类经验中所有可能的表象而不考虑客观实在和纯主观响应)。现象学好象可以回避许多矛盾,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解决这些矛盾,后面将说明其基本原则就包含严重的自相矛盾。
3.由颠倒色觉的逻辑可能性看实指定义的本质
实指定义,比如手指红花说“花是红的”,是依照感觉或经验下定义吗?我的回答是:不是!
20年前,通过对色盲的思考,我发现:假如一个人生来感觉和别人不同,比如相应红色和绿色产生两种和别人相反的感觉,假设正常人的红绿感觉是a和b,而他的红绿感觉颠倒了,是b和a, 则他长大后会和正常人一样说:“花是红的,草是绿的”。其实证明很简单:该小孩一生下来并不知道自己的感觉和别人的不同,而大人教小孩识别颜色时,只能手指红花或红旗说:“这是红的。” 而小孩只会无条件接受。这样一来,他长大后就会旁人一样说“花是红的,草是绿的”,虽然其感觉和别人的不同。参看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