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及现象学的崩溃——从自颠
2014-07-10 01:30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及现象学的崩溃——从自颠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 通过对颠倒色觉和实指定义的分析,文中得出结论:语
摘 要: 通过对颠倒色觉和实指定义的分析,文中得出结论:语言一致而感觉不同是可能的,“红”、“绿”等词是按外物反射光的性质而不是按感觉定义的;日常语言所描述的是外物自身而不是感觉构成的事物。虚拟实在假设支持而不是否定了上述结论。由此可以证明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包括逻辑实证主义,以及现象学彻底错了。abstract:analyzing inverted color sensations and ostensive definition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t is possible that people use the same language when they perceive different sensations; “red”, “green” and so on are defined by properties of objects reflecting light instead of sensations; what daily language describes are actually outside objects themselves instead of objects formed by sensations. virtual reality assumption supports rather than denies the above conclusions. from the above conclusions, it is easy to prove that idealism, positivism including logical positivism, and phenomenology are thoroughly wrong.
1.序言
我写了本书叫《色觉奥妙和哲学基本问题》【1】,其中一方面通过“红”、“绿”等词的实指定义证明了语言所指不是感觉,而是某种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又通过颜色和色觉的自然科学分析,证明了色觉是符号,符号的选择是任意的。所以我提出要将反映论改进为模拟符号论――它肯定感觉中的客观内容是信息而不是和物性相似的性质,要用感官感觉的相对论代替相似论。可以说,我继承和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符号论,从康德往左走。当我面对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论战时,我觉得我基本上是站在实在论而且是唯物论一边的,但是我也赞同许多反实在论者的一些观点,比如工具论主张,因为感觉符号论面临认识论问题时很自然地就变为语言工具论。
不久,
中山大学翟振明教授给了我一篇他写的文章叫《实在论的最后崩溃――从虚拟实在谈起》【2】,其中声称,要将常识实在论和科学实在论一锅端。在我看来,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及与之兼容的实在论在这篇文章面前是招架不住的;但是这篇文章中的虚拟实在假设非但不能动摇我所得到的结论,反而支持那些结论。我认为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争更加重要,所以这里我重点讨论这一问题。
我很早就发现,通过对颠倒色觉和实指定义的分析【3,4】,我们可以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证明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是错的。不久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说语言一致同时感觉不一致是可能的, 感觉及其构成的现象是不能用语言描述的,可描述的只能是客观的物质对象本身。自从康德以来,大多数哲学家都以为:可描述的是现象,现象背后的物自体不可知。我因此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特别是喜欢现象学学者的反对。这促使我去了解现象学。我发现,基于对颠倒色觉和实指定义的分析,现象学和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及逻辑实证主义一样,可以一起被一锅端掉。于是我写了本文。可能我的看法是错的,欢迎批评指正。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从原子论哲学谈起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由原子构成,原子在空间的组合和运动造就不同事物;而颜色、声音、气味等只是原子作用于感官产生的感觉,和引起它们产生的那些原子完全不相似。洛克结合牛顿时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原子论哲学,提出两种物性理论,认为颜色、声音、气味等是第二物性在人心中引起的感觉,而和那些物性本身并不相似。
贝克莱抓住洛克的弱点――肯定颜色、声音、气味只是第二物性引起的感觉――进而肯定第一物性(广延、运动、数量等)也是主观的,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无非是感觉或感觉的复合。休谟则持怀疑论态度,不光怀疑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还怀疑普遍必然规律的客观存在。
为了解决原子论留下的问题和怀疑论提出的难题,康德提出主观改造客观理论:人通过感官直觉把外物(物自体)提供的材料表现成感觉对象——红绿软硬等,通过先验的时空观念由感觉对象构成事物的表象——比如一颗树的表象,通过先验理性把许多表象放在一起构成现象界。据此,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实际上就是现象界或表象构成的世界。自然界中有因果关系,有普遍必然规律,它们无需归纳证明,因为自然界是先验理性按照这些法则构成的。 所以我们知道的自然界都是现象界中的东西,而物自体是什么样子,这是不可知的。康德强调感官的主观作用,否定原子论认为的感觉和物性有一一对应关系,赫尔姆霍茨继承了这种观点,提出感觉符号论。许多人、特别是实证主义者,认为符号论会引起相对论和怀疑论,从而加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