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电视讲座的语言魅力探析(1)
2015-05-20 01:26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易中天电视讲座的语言魅力探析(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 电视讲座语言要根据传播学、心理学、演讲学的基本原则
[摘 要] 电视讲座语言要根据
传播学、
心理学、演讲学的基本原则进行组织,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在易先生的电视讲座语言艺术中,时尚、幽默以及蕴涵哲理的“嘉言寰洹辈唤黾中反映讲授者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反映了讲授者的演绎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讲座的效果。所以,充满魅力的电视讲座语言是吸引受众眼球的一剂良方? [关键词] 易中天;电视讲座;语言魅力 Abstract:Professor YI Zhong-tian from Xiamen University,sets us a good example that TV lectures should be done according to principles of studies in communication,psychology and speech. In linguistic art of his TV lectures,modern,humorous and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manefest not only his expertise but deductive capability,which to a great extent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V lectures. Therefore,it is a key element to fascinate the audience in TV lectures blessed with linguistic attraction. Key words:YI Zhong-tian;TV lectures;linguistic attraction
易中天先生通过电视传播,改变了他的纯学者与学术的身份,一夜之间成为“学术超男”、“电视明星”,成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者。易先生在电视讲座中,借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靠出神入化的表达技巧,品大众需求的人性善恶,甚至是想象中的古人之间有趣的家长里短。把《品三国》变成了卡通风格的符合普罗大众口味的连环画,这是对葛红兵先生“品三国,应该是品一点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中国人的忠义观念,应该品出一点天、地、人、神的大义来,应该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扬”这一观点的反动。但正是这种反动赢得了观众的普遍青睐,使“学术扩大了传播范围,电视提高了文化品位”。用易先生的话来说,这就是学术和传媒成功对接的“双赢”。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电视受众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是电视机构组织节目生产极为重要的市场依据。目前,60%左右的中国观众在初中(含初中)文化以下,大学以上学历的观众只占收视人口的12.1%。[1]3面对这样一个中低文化水平的现实,电视讲座的组织者和讲授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抓住受众的眼球,然后才是“微言大义”。就受众而言,媒介的信息如果不合意便会在最外层被拒绝,得不到注意,在受众心理选择的第一关就被“毙”掉了。再说,以受众为中心是媒体成熟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事实上,受众作为传播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与兴趣的取向从来就影响着传播活动本身,而且受众的喜好也成了检验传播活动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传播如果不能在受众中产生共鸣(受众心理选择的第二关——选择性理解),甚至使受众厌恶,不但会损害我们的传播事业,同时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变我们的传播观念,以受众为中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传播的前提。
让历史讲座“三贴近”(即贴近事实,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是易先生践行人文学科的“根本在人性”这一教学理念的有益探索。“三贴近”首先要做到语言的贴近,尽管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毕竟还有很大的争议),但笔者认为易先生的这种探索还是应当给以充分的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易先生的迅速蹿红(受众心理选择的第三关——选择性记忆),有力地证明了“易氏风格”的存在价值。客观地讲,易氏的语言风格是其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那么易氏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特点呢?
一、借助时尚语言,缩短心距
“我的原则是‘平民立场、现代视角、三维结构’”。正是有了这种平民立场,才使易先生把枯燥的史实,通过生动的表达传达给了受众,用易先生的话说,这“是为了方便观众和读者去理解历史,拉近他们和历史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