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智发展状态下的美术创造力引发策略(
2015-06-01 01:11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初中生心智发展状态下的美术创造力引发策略(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在以成人判断标准为价值取向的世界里,创造能力及其教育的研
在以成人判断标准为价值取向的世界里,创造能力及其教育的研究和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由于创造能力教育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更应该是心智发展水平的问题,所以,由于成人与儿童在观察的角度、立足的视点、思考的方式等因素的不同,也必定导致对创造能力及其教育问题的思考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因此,仅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考虑对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教育恐有偏颇。
一、对“创造能力”的理解及比较分析
关于“创造能力”,许多教育家和
心理学家各抒己见,其中我国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比较有代表性,他将创造力定义为“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①而就美术方面的创造能力通常包括:丰富的想象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多向的迁移能力、新颖的独创能力、流畅的表达能力等。
在对43名初二学生的问卷中,学生给予创造能力以下的注解:是异于常规的思维,奇特而富有想象,一直保持着像孩童一样天马行空的想象;是能在常见的事物中洞察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的能力;是指突破传统的观念,创造出有个性、不随大流的东西,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前提;是指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能力……而且他们认为艺术家中的凡·高、达·芬奇、毕加索、罗丹、贝多芬、莫扎特;科学家中的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伽利略、霍金等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同时有41名学生认为自己有创造能力,其中7名学生认为自己有着丰富的创造能力;有9名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有,有时没有;而很值得回味的是有2名学生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因为每一个人对同一个问题都有独特的见解”;“每一个人天生就有,关键是在于有没有‘引爆’出来”,这与“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大学排名
比较学者与学生对“创造能力”的理解,可以发现,想象能力、变通能力以及独创能力是创造发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一点的理解是一致的。而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则在于:通常人们认为“创造能力”可以在“支持的环境下”,通过后天训练“加工”得以加强和完善,“培养”一词的广泛运用就可见一斑。而学生则认为自己有且“天生就有”创造能力,有没有“引爆”则是关键。
二、学生心智发展过程中创造力能力水平状态分析
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学生的观点不无道理。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场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在作画,口中还念念有词地讲述着“怪兽和小鸡”的故事,作为尚在涂鸦期的幼儿,他的作品还没有办法使成人能听懂他的思维世界中的故事,也认不出他所作画的对象,但他确实在表述着自己美术方面的创造能力:“怪兽”和“小鸡”的造型、配置的场景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一切,虽然这一切不乏动画、卡通对他的影响,但确实是他思维独创性的成果表现。同样的,儿童用沙堆砌着他的城堡、用小脚丫模拟“步步生莲”等都能看到他美术创造力的迹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美术创造能力是人类共有的,并且是与生俱来的,它天生就存在于人的大脑深处,这犹如人的大脑深处有无数个抽屉,美术创造能力就是其中一个抽屉中的储存物,并随着人的诞生和思维发展一同被打开,而且由于其思维的形象性,往往最早被发现继而重视与开发。所以,在以表达动作经验为特征的涂鸦期(2—4岁)(配画说明),以符号推理以及空间概念为特征的样式化期(配画说明),和有了一定写实概念的党群期(配画说明),儿童的美术创造力十分丰富,这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白,儿童在这阶段艺术表现的目标,总的来说是以此来表达他的经验和需求,“艺术的全部理解是共鸣”(苏珊·朗格语)。所以,这些时期儿童由于美术作品而受到的褒扬,他一般理解为是他的经验被认可了,他的需求被满足了,而艺术表现形式和技能被认可则处于次要地位。但随着孩子的心智水平的不断发展,语言能力、逻辑能力、
数学能力等慢慢被强化。换言之,这些抽屉被不断地打开,并且越来越大,而美术创造能力相比之下被弱化,被淡化,甚至被遗忘地认为从没有被打开过,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个抽屉的存在。这也就是许多人认同的一种观点:“没有艺术细胞”“没有艺术天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