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湖南“目连戏”演出本辩证(3)

2016-10-29 01:00
导读:说《目连传》源于郑本也不仅湖南一家,南方有些省也有人持此说。其原因得从《目 连传》救母本身说起。 《目连救母》成为戏曲并搬上舞台的最早年代

说《目连传》源于郑本也不仅湖南一家,南方有些省也有人持此说。其原因得从《目 连传》救母本身说起。
《目连救母》成为戏曲并搬上舞台的最早年代,我们目前还只有一条孤证,那就是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记“中元节”条,时间是北宋末,也就是说在1103——1125 年之间。这出戏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一登台就连演八天。尽管经历了杂剧盛行的元曲时代 ,也有人编过《行孝道目连救母》和《目连入冥》之类杂剧,但那种四折一楔子、主角 一人独唱的形式无法规范目连救母故事,所以我们目前只知道有这两种杂剧存目,既未 发现剧本,也未找到演出的文字记载。北宋末东京演出之后,它在民间发展的轨迹目前 也没找到蛛丝马迹,但它之存在应该毋庸置疑。宋室南渡之后,经历的是长年战乱和少 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在北方,如果没保留中元演目连的旧俗,恐怕也难以引发目连题材 杂剧的产生,只是我们还未找到确凿资料而已。
到了明代,这出戏就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郑之珍既“括成”百出(还有“新增插科” ),有些戏他都无法割舍,那么,他所据的演出本当然不止百出,同为明万历时人祁彪 佳所收剧本就有109出,也算不限于百出的佐证。康熙时的《劝善金科》,据戴云女士 考证为237出,康熙前期,中原还是汉文化,不可能掺入满族文化,也就是说,在北方 ,“目连救母”的戏曲,已滚成两百多出的大戏了。这种民间的、自发的、越滚越大的 趋势,是谁也无法去规范它的。
至于为什么会越滚越大,我们看看敦煌发现的唐代变文,就知道故事本身限于入冥救 母,题材本身和孟兰盆会联系在一起,使此剧成为中元节超幽度亡的特定剧目。但戏曲 是娱人的,老叫观众看“一似吴道子《地狱变相》”,它的观赏价值和舞台生命力就成 了问题。于是,在演出中民间艺人就各尽所能,加些佐料,添些色彩。或以武功、杂技 见长,如《陶庵梦忆》所载;或以枝叶取胜,如康熙初的《劝善金科》。正因为是不同 年代,不同戏班、不同艺人几百年的创造,就形成了众多的不统一的演出本。谁源谁流 ,很难分清。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但并不能因此抹杀《劝善记》的作用。木刻出版比口传心记或手抄毕竟先进得多。这 么大的戏全靠记忆来传授难度很大,倘有所本就容易多了。郑本付印,序跋却没说印多 少,但数量必定有限,不可能如今天可以一次印上百万本,所以在明代未必就推广很快 ——至少旌阳戏子没用它。到了清代,《目连传》越演越盛,发展到了产生宫廷大本。 “上有为者,下必甚焉”,民间书坊也看出了生意经,为了易印,好卖,当然就刻印郑 之珍的《劝善记》了。在清代,各地、各种木刻本大量出现,但多不是高石山房原刻本 ,而采用了富春堂刻本。这样大量翻刻《劝善记》,一直刻到民国年间。据我所知,湖 南就有长沙、湘潭、衡阳、邵阳、洪江各地刻本,上世纪50年代收了一些,可惜毁于“ 文革”,连我自己记下的刻印年月、册数、书坊名称的笔记本也荡然无存。现有艺研所 仅存一套民国八年的邵阳刻本,怀化地区还有人藏有洪江刻印的残本,手头有民国八年 上海马启新书店刻本扉页复印件(王馗先生提供)。四川省1953年铅印的“川剧传统剧本 汇编”第一集《目连传》,扉页说明中也提到是据“清光绪十年(1884)敬古堂何斋秦记 刊印本和另一种抄本。都可说明这种坊间刻本流布之广,数量之多,因而也成为戏班演 出的蓝本。但艺人并不愿放弃原有的演出本,所以只在与郑本相同曲目中,采用了郑文 曲词(宾白除外)。因为有了木刻本,便称之为“正传”,木刻本之外则称“外传”或“ 前传”,而前传或外传,篇幅均长于郑本。所以,我认为,民间自有其演出本,只是木 刻本大量出现之后而吸收了郑本。
至于源自弋阳旧本之说,目前我只能存疑,原因是还未发现弋阳腔《目连救母》,还 未找到有关记载。我相信弋阳腔盛行时唱过《目连传》——尽管是推论,弋阳腔流行了 那么久,不可能不唱《目连救母》,至于是否为各高腔剧种之源,得凭资料确定。手边 有一册江西铅印的七本《目莲救母》,扉页说明中首先就肯定了“系弋阳腔连台本戏” ,接着又称“相传赣东北一带二十年盛演一次,称目莲盛会”。而铅印本则是“波阳县 民间艺人‘所存’清同治十年的全部《目莲救母》手抄本。”这个手抄本年代较早,而 且确实是演出本,第一本就是梁武帝故事。但是,与郑本相同的出目近80出,也和湖南 的手抄本异曲同工——曲文用的是郑文,宾白不同。这七本也有两百多出(相当于湖南 的牌。它和湖南所有抄本不同之处在于“博施济众”中花子唱“西皮倒板、正板、快板 ”——当然属临时抓哏,但湖南却没发现过掺入弹腔唱段的。)
上一篇:探索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实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