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解读山西民歌

2016-11-04 01:01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解读山西民歌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山西各地的民歌由于其独特的地
摘要: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山西各地的民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以及历史条件的不同造就了其形式风格多样化和地方色彩十分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山西民歌 艺术风格 题材 体裁
  
  山西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风》中的《椒聊》《葛生》《绸缪》《鸨羽》;《魏风》中的《硕鼠》《伐檀》《十亩之间》《汾沮》《葛屡》等就有记载。它们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非常广泛,或歌咏劳动生活,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或倾诉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有反映婚姻或爱情生活的。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不仅用民歌来歌唱他们的生活,抒发他们的感情,而且通过民歌,去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他们对压迫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山西民歌的题材与分类
  
  山西民歌的题材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反映农民苦难生活和对自己悲惨命运不满和反抗的歌
  此类歌曲在山西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自然条件、劳动条件很差,生产力极低。他们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披星戴月,终年辛勤劳动,有的甚至远离亲人去关外谋生。民歌《走西口》就是表现一对新婚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决定到口外去谋生时,妻子依依惜别的动人场景。
  2.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爱情和有关婚姻问题的歌
  此类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表现了他们对封建礼教以及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愤懑和反抗。如左权:《有了心思慢慢来》《苦相思》;河曲:《铡草刀剜头不后悔》等。
  3.歌唱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的歌
  这些民歌的内容大多是歌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那些在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中引起共鸣的历史故事。如《三国调》《张生戏莺莺》《苏三起解》等。这些民歌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4.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歌
  此类歌曲在山西民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人民,用自己编创的大量新民歌,讴歌着自己的斗争生活。如左权县的《黄岩洞大胜利》、代县的《打飞机》、忻县的《围困蒲阁寨》、定襄的《痛打飞鹰队》、武乡的《关家垴、打得好》等等。
  
  二、山西民歌体裁的分类
  
  山西民歌品种繁多,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五大类体裁:
  1.山歌 山歌是指那些适于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一般的特征是:(1)形式短小、单纯,一般为上下两句的乐段结构。(2)词、曲格律均较自由,便于歌唱者抒发自己的感情。(3)歌词一般都是歌唱者根据自己的劳动或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兴编创的。(4)无须伴奏,无一定调高,随时随地张口便唱。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等,其名称由于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2.号子 号子就是劳动号子,它是人们从事沉重的劳动时,为了统一号令、协同动作和振奋精神而唱的歌。这种劳动号子虽然也有曲调,但主要是强调节奏以便人们在统一的有规则的节奏中进行劳动。因而具有节奏鲜明有力,音调单纯流畅,情绪乐观豪放等特点。
3.小调 小调是指那些适于在室内或在室外从事不太沉重的劳作时随时可以哼唱的小曲。小调在山西民歌中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遍及全省各地,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均颇为流行。
  山西小调的体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优美秀丽的抒情歌,也有表现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还有咏人述事的叙事歌,热烈欢快的娱乐性歌曲,以及幽默、风趣的诙谐歌等等。如《绣荷包》《姑嫂挑菜》《秋香哭婆婆》《闹元宵》《高高山上一骨嘟蒜》《抓跳蚤》等。小调的结构一般比较规整,以二句式、四句式乐段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而这种乐段结构的变化形态又是多种多样的。
上一篇:20世纪音乐与社会音乐生态环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