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之太和(1)(3)
2016-11-26 01:06
导读:对史舻潞退的同代诗人,把primitive这个字加上“落后”的含义正表示人把它之为人的神圣的人性作了可耻的歪曲。Primitive 就是“原”、“始”的意思。这
对史舻潞退的同代诗人,把primitive这个字加上“落后”的含义正表示人把它之为人的神圣的人性作了可耻的歪曲。Primitive 就是“原”、“始”的意思。这一点必须要改正。
原始民族的世界观里含有一种我们应该经常参考和学习的智慧。如果我们已经濒临文化发展极致的后期,我们必需设法去了解原始人如何和自然的力量交谈、交往……[6]211
以此观点来看中国古典,叶维廉深深迷恋“对纯朴远古生活意态的观察者庄子”。众所周知,道家典籍中有丰富的复远古思想资料。老子理想的“小国寡民”、庄子所主张回归的“至德之世”,从“历史的进步性”来看,可能是一幅生活原始、生产力落后的图景。但如果我们剔除这一思想的落后、消极因素,从人与自然万物、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看,从审美的观点来把握,则发现,那一回归远古时代的背后,包含着对自然万象的天然生机的肯定,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合一的程序的肯定,包含着在人与物浑的自然秩序中所获得的原初体验、自然生发的纯粹境界的肯定。叶维廉显然紧紧抓住了这一点,认为我们首先“要了悟人在万物运作的天放中原有的位置和关系”[6]243,即人在这个世界中只是万物之一体,丝毫没有权利干涉别的事物的存在,万物都是世界中的平等成员,都自由地参与世界的演化与创生。叶先生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尽管主旨在寻求西方现当代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美学同道家美学及其影响到的中国“以物观物”的美感视境的会通,但他似乎意识到中国诗学那种“以物观物”、“即物即真”的美感视境只有在“古之人”那样的原发社会里才得到最充分、最纯粹的呈露。而老庄笔下的“古之人”,在他看来,在浑然不分,在对立与分化的意识尚未成立之前,可以直接地感应宇宙现象中的具体事物,不假思索,不依循抽象概念化的程序,而与自然自发的世界相应和。因此,叶先生对西方那些回归太和的反文化呼声以及道家的复元古思想极为称赞。因为原始人“全面感知的存在从未割切、区分、间隔而为个人孤立诡异的单元,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始终是浑然一体的”。“由于他这种浑然的意态,他能更具体地接近物象而不歪曲其原貌,物自可为物,完整纯朴,与他并存相认,以一种现代人无法洞识无法拥有的亲切感。”[6]230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 在比较视野中确认中国诗学“以物观物”的生态美学精神
叶维廉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其中西比较诗学。但叶氏的比较诗学研究,却不同于“纯客观”的学究式爬梳,而是诗人兼学者式的,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和理论建构色彩。美国当代重要诗人罗登堡(Jerome Rothenberg)称叶维廉是“现代主义的旗手”,是“美国(庞德系列的)现代主义与中国诗艺传统的汇通者”[1]封四, 而叶氏所属的美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其理论纲领多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善关系。除前已引述之罗拔·邓肯、史舻峦猓再如叶氏所引美国现代诗人唐林荪关于诗的见解:
你问我的诗的态度是怎样的:我想主要是要找出人与自然适切的关系,个人、自我不应该是一个掠夺者,自然应该能为自己说话,在某种适切的关系里说话——不只作背景或象征用。[7]183
把这种诗歌主张和叶先生所阐释、所发掘的中国古典美学“饮之太和”、“以物观物”、“即物即真”的传统进行汇通,凸显出的思想和追求,就自然深契于生态的美学精神了。
具体地说,叶维廉的比较诗学是从比较中西山水诗、从中诗英译中所发现的中西语言对表达艺术意象之不同,推究它们对宇宙万物的感应方式的差异,并把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与西方现象学进行汇通,阐述了道家美学及其影响所及的中国美学“以物观物”的美感生成特点。他在比较王维和华兹华斯的山水诗时发现,“王维的诗,景物自然兴发与演出,作者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逻辑介入去扰乱眼前景物内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的姿态;景物直现读者目前,但华氏的诗中,景物的具体性渐因作者介入的调停和辩解而丧失其直接性”。[7]144作者指出,这种不同不是隔夜生成,而是有其历史、文化渊源。因此,叶氏由此推究它们所各自体现的“以物观物”和“以我观物”的感应宇宙万物的方式之不同,指出西方自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以来的“以我观物”的方式支配了西方人的审美感悟,使西方人难以保持并呈现自然万物的生机和天趣。在谈到“以物观物”和“以我观物”的文化渊源时,叶氏特别指出庄子的宇宙观、人对宇宙万物的观感方式与柏拉图之不同,指出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理念世界、物质现象世界、艺术模仿世界,是一种以人的概念、命题及人为秩序的结构形式和框架而对宇宙大全的类分和支解,由此而导致以我为中心、以人的知性来对待世界。而庄子的宇宙观是浑一的,人、物质世界、道通过神秘直觉而达到浑全合一的境界。庄子的宇宙观,按他在《无言独化:道家美学论要》(收入《饮之太和》)一文中的说法,一开始便“否定了用人为的概念和结构形式来表宇宙现象全部演化生成的过程”。因为庄子认为归纳与类分、系统和模式必然产生限制、减缩、歪曲;有了概念与类分(即庄子所说的“有封”),则随着起了是非之分,“天机的完整性便开始分化破碎为片断的单元”,所以庄子学术的重点在“设法保护宇宙现象的完整性”。叶维廉称这种宇宙观及对宇宙的观感方式为“以物观物”,并指出这种“以物观物”是中国艺术的主魂,因为中国文学及艺术的最高美学理想便是要“求自然得天趣”、“即物即真”,要以“自然现象未受理念歪曲地涌发呈现的方式去接受、感应、呈现自然”。中国古典诗之能达到物我浑一、超乎语言的自由抒发的境界,除了中文文言句法的自由特点外,主要是透过庄子所谓“心斋”、“坐忘”、“目击道存”及郭象发挥的“无言独化”(叶氏认为郭象是庄子最重要的注释者)等方式,把“抽象思维曾加诸我们身上的种种偏减缩限的形象离弃来重新拥抱原有的具体的世界”,以虚空但却晶莹剔透的心灵去完整感应自然万物的原性。对于中国诗学“以物观物”的诗歌美学精神,叶氏系统地总结道: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刘绍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