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的观念下华人社会之人际传播(1)
2016-12-13 01:07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在“仁”的观念下华人社会之人际传播(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关键词: 华人传播 人际传播 家庭本位传播模型 “仁” 推己及
关键词: 华人传播 人际传播 家庭本位传播模型 “仁” 推己及人[摘要]:本文检视儒家思想中「仁」的核心概念及其对华人社会人际沟通的影响。「“人”与“个性”只可透过群体来实现」这观念对华人的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影响甚大。「仁」的观念突显华人的沟通模式跟西方强调透过个人努力得到解放与成长的模式,有很大差异。本文重点讨论「仁」的观念对华人传播的影响及其意义,并提出「家庭本位」的沟通模型,用以解释华人传播的现象。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dea of "Ren" (Benevolence) and its effects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Since the idea of "Ren" (Benevolence) exerts huge influences on Chinese daily life, the Chinese communication model emphasized on collective interests, have great differences from the model of western society which is emphasized on individual efforts. The meaning of "Ren" (Benevolence) and the “Family-based” communication model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since it can explain lots of phenomena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hinese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Family-based” communication model; "Ren" (Benevolence); Put oneself in another's position
〔导言〕此文目的在探讨华人文化中,「仁」的观念对人际交往及传播行为的影响。文章首先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观念,然后探讨它对人际关系及社会规范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出「家庭本位」的沟通模型,用以解释华人在互相交往时出现的一些现象。 一﹑「仁」的观念 「仁」是儒家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础观念。自孔子以后,中国社会对「仁」的讨论的观念,从未停止过。即使在最近一百年里,讨论「仁」的文章或学术专著,多不胜数(白奚,2004;朱风军,2008;朱环,2003;成中英,1990;杜崙,2009;吴森,1989;金明华,2006;唐君毅,1989;梁漱溟,1977;陈荣捷,1990;张再林,1997;梅贻宝,1990;Chan, 1975;Hang, 1989)。在一般的讨论里,大家对「仁」的阐述,都会或多或少引用以下的解释: 「仁,亲也。从人从二」。《说文解字》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在第十九章》 「克己后礼为仁……为人由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恻隐之心,仁也……非由外铄我也」。《孟子.告子上》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 首先从字形上解,「仁」是「人」字旁再加「二」字,意即个人与其他人共存,属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领域。当人与其他人相处时,自然会产生一些守则、规范及指引。儒家对于「仁」的内涵,以「爱人」释之,当樊迟问「仁」时,孔子的答案是:「爱人」。 自汉代以来,儒学对中国文化有深厚影响。由于「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因此「仁」的观念潜移默化在一般人的思想及行为中。透过剖析「仁」的观念,我们更能瞭解华人处理自己本身与他人关系的一些现象。 中国文化中的「仁」是强调「爱群体」多于「爱本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从「爱人」中体现出来的。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福祉,便是「不仁」,也就不是「人」。要形成完善的人格,必须「行仁」,「行仁」就是「爱人」,须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人而达人」。要成就自己的话,也就要成就他人,要做到人我一体,才算是「仁」。 「达己达人」、「人我一体」的概念让传统的中国人把群体利益跟个人利益捆绑在一起。当二者有衝突时,个人对群体或他人的义务,是大于个人或相对于他人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个人与社会之关系中的个人义务,经常被强调,个人的权利则甚少被提及(梅贻宝,1990;吴森,1989)。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强调「求诸己」而非「求诸人」的态度。此外,他还指出「为仁由己」,岂「由人乎哉」?个人的修为是「行仁」之本,而非靠外人的帮助或指导。儒家认为「仁」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透过自身的修养,人人都可达至「仁」的境界。「修身」是儒家学说之中心思想,在修身之后,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达至人类社会长治久安的境界(见《大学》)。 「仁」之定义具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连的性质,它在不同的人伦关系上,有不同的呈现(manifestations),对个人行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及朋友,是最基本的五种关系。在这五伦关系中,各自蕴藏著个人对别人的义务和守则。在君臣关系中,君仁臣忠;父子间要父慈子孝;夫妇间要夫义妇听;兄弟间要兄良弟悌;朋友间要长惠幼顺。此谓之「十义」(《礼记.礼运篇》),是调节五伦的十个原则。这十个原则都是要求自己向对方作出的行为标准或义务,而非向对方提出之本身权利。这些行为标准是透过自我的修身而达至,而非由外力加诸本身而达成。吴森(1989)认为人权思想是西方的产物,「义务感」才是华人道德生活的原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务」多于「权利」的思想,促成「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或甚至「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的理想呼吁。 除了「达己达人」、「克己复礼」及强调义务的人伦关系之外,「仁爱」的另一特点是强调有等级之爱,而非西方基督教的「博爱」或中国墨子的「兼爱」。孔子认为仁爱是出于本性的爱,而本性之爱自然是首先爱血缘有关系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然后随血缘之近远,一层层推演开去。在众多的人情关系中,父母兄弟姊妹的关系是最密切及与生俱来的,因此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国传统之等级爱是推己及人,由家庭、宗族、逐步扩展到社会,达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之境地。 在爱家庭、爱社会之后,亦应爱大自然一草一物,但是它们是三种不同的爱,爱家庭成员是「亲爱」,爱社会其他人是「仁爱」,爱万物是「爱惜」。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在儒家学说里,爱是亲疏有别的,首爱的是父母及家庭成员,然后是其他人及天下万物。 二﹑「仁爱」文化的特色 纵观上面对「仁」的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在「仁」的观念下,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个人并非可以独立自我完善的个体。他有能力修行,也可以达至「仁」的道德水准,但须要透过完成种种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个人完善之人格。梅贻宝(1990)指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基本观念,就是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并非像西方思想里,社会与个人为同时独立自存的实体,互相角力,此消彼长。梁潄溟(1997)曾指出,中国人似乎并不是为自己而存在,中国传统思想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及义务。「个人为其他人而存在及努力完善自我」,是在「仁」的观念下所产生的中国传统思想之一大特色。 其次,在「仁」的观念下,中国传统文化另一个重大特色是差等之爱。由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不同的关系中,爱有不同对应之呈现。在不同的情境中,人有不同的行事及交往原则。许浪光(Hsu, 1953)曾以「情境中心」的取向来解释中国人的行为和生活。「亲疏有别、长幼有序」是「仁」爱文化之一大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三个重大特色是在等级爱及孝悌为先的伦理观念下,「家族关系」成为了人际交往的指导模式。由于推己及人的「己」是从家庭出发的,所以血缘关系变成最亲密也是最可信赖及依傍的关系。非血缘的关系能否变成像自己与父母或兄弟那样亲切的关系,成为了量度社会亲疏关系的指标。梅贻宝(1990)认为,中国之社会组织与社会关系都以家庭为模式,中国人称皇帝为「天子」,百姓称地方官为「父母官」,而好友则结拜为兄弟。这种「家」如「天下」的比喻,早在孔子时出现。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梁潄溟(1977)认为,中国人特别倚重家庭家族,以家庭关系往外推广发挥,却同时缺乏家族以外的团体生活,因而亦缺乏公共观念、团体、纪律、组织能力及法治精神等「公德」。但对这个人或那个人的道德,即「私德」,则十分重视。「家庭本位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