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虚静”与中国绘画的创作(1)(2)
2016-12-15 01:06
导读:二、“虚静”与绘画创作 绘画创作是艺术家独出心裁的创造性活动,在这个创造性活动中,艺术家的情感状态十分复杂,也十分微妙。而虚静作为一种良好的
二、“虚静”与绘画创作
绘画创作是艺术家独出心裁的创造性活动,在这个创造性活动中,艺术家的情感状态十分复杂,也十分微妙。而虚静作为一种良好的创作心境,它是创作激情迸发后的凝结,是思维活动高度紧张中的
放松;主体有意识地将强烈的情绪弥散为宁静的心境,尽量使情绪脱离现存性刺激,这样,艺术家就进入了一种既充满情感活力又不失理性控制的状态。在绘画创作中,这种状态可能是长时间的,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起着动力的积极作用,既有助于艺术家顺利展开艺术想象进行意象创造,又有助于艺术家自由运用技巧法度甚至超越技巧法度。郭若虚论画时曾云:“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图画见闻志》卷一《论用笔得失》) 即是此意。明李日华言:“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若是营营是念,澡雪未尽,即日对丘壑,日书妙迹。到头只与探采烤坦之工,急巧拙毫厘也。”(李日华《恬致堂集书画谱》),也是此意。
宋人的花鸟小品,尺幅之间,大气堂堂,一花一叶,皆与天地相通。精工而大雅,没有一丝人间烟火气息,这恐怕与古人作画时保持内心平静清澈、聚精会神、心智专一的虚静心态不无关联。古人绘画强调“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 杨表正《弹琴杂说》)米友仁说:“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 米友仁自题其《云山得意图卷》)一言以蔽之,就是力求做到洗净尘俗之气,近归天然本真,接引天道之气,达到人与道俱化,天与人合一的境界。此时,操琴弄弦,挥毫泼墨,其艺自然天成,达于臻境。可见,在从事绘画创作过程中必须心境空明,了无挂念,若是心猿意马,杂念纷沓,就会被分散精力,绘画创作也就无以为继,即使创作出来的作品也难免流于凡俗。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这种由文思闭塞到文思开通的转变,往往还会伴随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灵感。而灵感的出现,往往离不开主体心境的“虚静”。刘文良在《虚静与灵感》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虚静的精神状态可以促进艺术家创作灵感的爆发。虚静可以诱发灵感的到来,心情沉静下来,情思才会飞扬……作家往往都是在虚静的状态下‘神与物游’,调动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容纳现实的千景万象,展开丰富的艺术想像,从而发生强烈的兴会(灵感) 冲动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虚静就是灵感爆发的前夕。”①
三、“虚静”在创作中的审美表现
在绘画创作中,虚静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创作心境,而且往往是艺术创作的本体和目的。简言之,虚静作为一种持续的情绪状态,还可能有意或无意地被融入到作品中,成为作品中的一种情调。这种经由艺术家的静心静笔将自然界的静山静水转变为艺术品的静境静趣的过程,表现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可以称为是一种“以静写静”“以静体静”的审美模式。
汤贻汾《论画析览》云:“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其后另有一段精妙的诠注:“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余习,无斧凿痕,方于纸墨间静气滞结。静气今人所不讲也,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山川林泉之静,乃是宇宙万物的大本大宗,画家以静心静笔进行表达,则是人生本质之静与宇宙本体之静合而为一;而静心静笔表达的结果,又是充满静气的静境,则更成为艺术、人生、宇宙的极致。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张泰捷
岭南工艺
美术的启示
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