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与对话——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3)
2017-02-07 01:10
导读:瓦当、檐兽、斗拱等的构思和表现形式是这样,(此与西方哥特式建筑的尖塔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狮、虎、龙、朱雀、麒麟等题材的选用也是这样,(
瓦当、檐兽、斗拱等的构思和表现形式是这样,(此与西方哥特式建筑的尖塔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狮、虎、龙、朱雀、麒麟等题材的选用也是这样,(这些被中国人认为是瑞兽或吉祥鸟,它们能够感受天地之灵气,与天地对话,从而达到祁福纳祥,驱邪避鬼、镇宅护院、保佑平安的作用。)这是人与天地对话的途径和媒介,其传达的信息不仅包含人祈求天地保佑的良好愿望,同时也包含着人正以积极的姿态与天地寻求着和谐共生。
建筑艺术作为人们的社会实践,“天人合一”思想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伴随着“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其在内容和形式上日趋丰富多样。除实用功能以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审美价值和教化作用正日益被彰显,因为这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中国人对天人关系的特殊理解使“天人合一”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这种特殊思想观念作用下形成的这些造型与艺术手段所表现出的民族特色既具有特殊性,也具深刻性。
五、结束语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无论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及处理手段等都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人应当在体认天地人生大法的思想境界上去能动地从事实践活动,以推动天人关系由原和谐层次向新层次跃迁。”[14]这应是现代建筑艺术发展和努力的方向。④①
参考文献:
[1][9][14] 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 蒙培元 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08月
[2][3]中国传统文化通览. 杨敏,王克奇,王恒展 主编.中国海洋.2002年12月
[4] 周易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周振甫 译注.中华书局.2001年04月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5][6][7]太平经合校. 王明 编.中华书局.1960年02月(第18、694、17页)
[8]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庞朴 著.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01月
[10][11]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著. 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01月
[12][13]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龚鹏程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