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感知与对话——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

2017-02-07 01:10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感知与对话——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审美观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审美观,通过剖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系,说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无论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及处理手段等都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同样也是现代建筑艺术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建筑艺术;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一、中国人“天”的概念与“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它不但是中国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医家,以至风水、气功、武术、房中术……的出发点与归宿点。[1]
  “天人合一”学说起源应在巫术时代或万物有灵论的时代。根据史学与考古学,中国在周以前,天的概念并不发达。发达的倒是“帝”或“天帝”的概念,大体上就是祖先神或其扩大。部落酋长或者巫师可以直接与之对话。人间一切事情都要通过占卜,得到能“降人福祉,决人休咎”的“帝”的旨意以后,才能决定。后来到了周朝,“帝”的概念为“天”所替代。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一方面民间流行十分迷信的经纬学说,一方面大儒董仲舒又提出一个完备的“天人感应论”,把天的一切都与人的一切相比附,比如说“人有三百六十节,象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有四肢,副四时数也……”。[2]由此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确认皇帝应当“法天而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以及对后世都有长远的影响,比如皇宫的建筑就是一个例子,今天北京的故宫就是“象天设都”的最后代表。地上的紫禁城完全是与天上的紫微垣相对应的。 道家“天”的概念是对宇宙及其运行规律最彻底的抽象。老子的著名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中间的天就是这么个宇宙万物最高抽象的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三教合一”的文化。中国哲学成熟于宋理学,宋理学集诸家之大成并融会贯通,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宋理学心目中的天始终是有道德倾向的天,而人则始终是有天性善性的人。”[3] “天”的概念与“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天人感应相通与“善恶有报”
  “天人感应论”由汉朝大儒董仲舒提出,主要是把天的一切都与人的一切相比附及认为天人感应相通等。天人感应相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应相通,一是人与神灵之间的感应相通。这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合二为一的。因为在古人看来,神灵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自然现象来显示其存在,即所谓“天垂象,见吉凶” [4]。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就可以感知天意。故中国古代天子有用于观天象的“灵台”,感天意以察人事,以行其政。 天人感应的基本含义是,人的善恶行为能够被天所感应到,并予以反馈,给人降福或降祸。原始道书《太平经》说:“天之照人,与镜无异。” [5]人的一言一行,均受到天地的监视。“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6] 天人“以类遥相感动”。[7]中国民间经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抱”“心诚则灵”等便是对此最朴素的注解。
  “天人感应论”由汉朝大儒董仲舒提出,主要是把天的一切都与人的一切相比附及认为天人感应相通等。天人感应相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应相通,一是人与神灵之间的感应相通。这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合二为一的。因为在古人看来,神灵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自然现象来显示其存在,即所谓“天垂象,见吉凶” [4]。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就可以感知天意。故中国古代天子有用于观天象的“灵台”,感天意以察人事,以行其政。 天人感应的基本含义是,人的善恶行为能够被天所感应到,并予以反馈,给人降福或降祸。原始道书《太平经》说:“天之照人,与镜无异。” [5]人的一言一行,均受到天地的监视。“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6] 天人“以类遥相感动”。[7]中国民间经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抱”“心诚则灵”等便是对此最朴素的注解。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尽管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会产生各种影响,人类的活动也会影响自然界,转而又对人类造成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天人感应论毕竟是一种神秘哲学,“因果报应”更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但这对中国人传统观念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不能否认。
  在这里有两个关键的词语不能不特别指出:一个是仁,一个是诚。
  “仁”最初的意思就是“仁者爱人”,本来是比较简单的爱的观念。但是后来一直发展到“仁者混然与物同体”,这个仁也就成了“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完全成了“天人合一”的自觉,而且成了沟通天人的一个形而上的概念。
  “诚”最初的意思也无非是真实无妄。但是后来就发展到了张载所谓:“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这里说的诚就是人用以知天、同天的功夫,也成了沟通天人的一个形而上的概念。[8]
  三、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

上一篇:浅谈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对人的感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