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政治无意识是詹姆逊的独到发明。简单来说,它是指文本或叙事作为1种社会象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征行为所投射的社会集团或阶级集体的意识形态愿望或政治理想。追问政治无意识概
念的渊源显然并不困难,我们1眼就可以看出它对弗洛伊德、拉康的“无意识”的继
承与借鉴,但实质上2者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内在联系。因为弗洛伊德和拉康探讨的是
无意识心理的语言结构,而詹姆逊关心的只是政治。2者的适用范围也不同,弗洛伊
德和拉康虽然史无前例地把无意识和语言联结在1起,但它终归是心理学概念;而政
治无意识严格来说只是1种文学阐释行为,是1种将政治作为1切阅读和1切阐释的
绝对视域的文学批评方法,詹姆逊的这1概念是在对巴尔扎克、吉辛和康拉德等人的
文学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政治无意识》中,詹姆逊认为“文学是社会
①
转引自谭好哲:《文艺与意识形态》,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23
的象征性行为”,是1种“寓言化”叙事。而批评家的任务就是去揭示艺术形式的面
纱掩盖的文本自身都难以察觉的政治欲望。在他看来,“历史”就跟无意识1样,总
是以隐蔽的形式在文本的语言迷雾中潜行,而那种认为历史是文本内容简单直接的决
定因素的机械因果论和表现因果论其实与完全忽视文本生产中历史的作用的做法同
样不可取。当然,他并不是反对“在但丁的作品中探讨佛罗伦萨的政治背景,或弥尔
顿与分裂教会派的关系,或乔伊斯作品中爱尔兰的历史暗喻”,
①
而是指出,仅仅这样
做是不够的,而必须去“研究文本征象的原因,揭示文本赖以生成的意识形态的基质
说明文本如何以这种基质被接受和解释。”
②
质言之,必须去发现历史或政治在文本及
文本生产过程中的深层运行机制。不难发现,詹姆逊不仅把历史作为1种宏大的叙事
背景,而且还最大限度地将历史或政治“符码化”,文本正是由许多不同的阐释性符
码组成,而对文本的阅读和阐释就是1个解码的过程。因此,作为批评方法,政治无
意识与结构主义的语言-符号学批评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唯1的不同就在于,詹姆
逊把结构主义者眼中自足的审美符号通通置换成他的“意识形态素”,即“社会各阶
级在本质上不相容的集体话语的最小的可读单位”。
③
使得文本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
上都渗透出意识形态的气息。
沿着詹姆逊的这1思路走下去,自然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学的政治倾向性并
不是在有些作品中得到了体现,而是全部。这其实也算不上什么惊人的发现,政治本
来就是无所不在的,就算亚理士多德的“人是政治的动物”的断语因遥远而被淡忘,
我们总该还能听到阿尔都塞“人是意识形态的动物”的回声。实际上詹姆逊关注的不
是文学文本是否具有政治倾向性,而是这种政治倾向性是如何实现的。詹姆逊显然不
屑于对文本的政治主题的机械概括和对社会时代背景的简单还原,他的政治化批评的
最独特之处就在于“寓言化阅读”。以他对巴尔扎克的《老姑娘》的阅读为例,他认
为:“《老姑娘》确实不只是1出婚姻滑稽戏,甚至也不只是对乡间生活的社会评论;
它首先是1部说教作品,—个政治教训的实例,它力求将经验历史的事件转变成1种
①
[美]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
年版,第8页。
②
王逢振:《政治无意识和文化阐释》,见《政治无意识·前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
页。
③
[美]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
年版,第64页。可选择的实验性运作,据此对各社会阶级的策略进行检验。”而得出这1结论的依据
就在于小说总体上的寓言化叙事:“争夺科蒙小姐的斗争就变成了不可避免的修辞方
式,不仅表示争夺法国统治权的斗争,而且表示在革命后的这个国家力争获得合法地
位并占有1切的斗争”。
①
表面上和政治毫无关系的婚姻滑稽戏竟然是1场争夺统治权
的斗争的隐喻!詹姆逊在这里开启了我们对文学的政治倾向性的另类思考。这种政治
化批评将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1个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说明政治无意识理论相对
于原有意识形态批评的优越性:当我们坚持从1个空泛的阶级斗争立场来阐释《红楼
梦》中4大家族的不可避免的没落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的时候,
大多数人会对这种机械而庸俗的社会化批评嗤之以鼻;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大观园,
分析这1“社会”中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及其所隐含的秩序观,从而指出这是带有政
治寓言色彩的乌托邦叙事的时候,则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
然而我们依然必须面对这样1个问题: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始终对文学艺术与政
治的结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