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省际旅游合作与互动(2)
2013-08-26 01:06
导读:四川是国内旅游景点最多的省份,童话世界九寨沟、国之瑰宝大熊猫、古蜀文化三星堆已经成为四川省三大国际旅游品牌,甘肃的丝绸之路、长城边关,河西四
四川是国内旅游景点最多的省份,童话世界九寨沟、国之瑰宝大熊猫、古蜀文化三星堆已经成为四川省三大国际旅游品牌,甘肃的丝绸之路、长城边关,河西四郡、大漠孤烟,黄土高坡、甘南草原,青海的高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布满传奇色彩与浪漫神韵,宁夏古老的黄河文化、雄浑的大漠风光、神秘的西夏王朝、浓郁的回乡风情、迷人的六盘盛景、美丽的塞上江南,山西的黄河风情、宗教朝觐、寻根祭祖、晋商民俗、太行山水、边塞文化,陕西丰富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险峻的西岳;秀丽清幽的终南山,富有浪漫色彩的骊山;河南的古文化、黄河、少林寺、太极拳、寻根觅祖、洛阳牡丹、开封菊花,山东的齐鲁文化、山岳湖泉、滨海港湾沙滩、革命老区等各具特色,为其发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一)旅游发展迅速,但在全国的地位不高
目前,旅游业在沿黄各省份(自治区)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以来,不论是旅游接待总人数还是旅游总收进,沿黄河9省份(自治区)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2003年以后各地的增长速度都非常快,其中山东、河南、四川旅游一直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显示出了巨大的远景和发展潜力。但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各省份出了山东、四川之外,其他各省旅游发展水平都处在全国的中游或下游地位,尤其是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
(二)流域内各省域间旅游业发展差异大
尽管沿黄河各省份(自治区)旅游业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和迅猛的发展,但从横向范围看,流域内旅游发展的差异性非常明显。黄河流域9省份(自治区)中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山东省,其次是四川省和河南省,陕西、山西、内蒙古几乎处于一个门路上,而青海、甘肃、宁夏旅游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不论是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国际旅游接待人数,还是国内旅游收进和国际旅游收进,黄河流域9省份(自治区)的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梯度差异,大致可以将沿黄9省份(自治区)旅游的发展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队为山东、四川,进境旅游、国内旅游水平都比较高,第二梯队为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进境旅游、国内旅游水平一般,第三梯队为青海、宁夏、甘肃,进境旅游、国内旅游水平都较差。 三、黄河流域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差异分析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发展和众多因素密切相关,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实行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策略国家中,以政策为主的制度性因素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产业政策和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诚然,黄河流域各省也不例外。流域内9省份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地提出了适合各省内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五”时期黄河流域各省旅游业飞速发展及所取的成绩就是很好的证实。迈进新的五年规划期,黄河流域各省纷纷在“十五”时期旅游业计划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目标,引导旅游业公道发展,以确保其呈现健康、稳步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为提升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各省份(自治区)在“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都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诉求,这就使黄河流域旅游的合作和互动发展有了坚强的基础。
在新一轮旅游产业规划中,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了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目标。这些核心目标具有如下特点:同一梯度内各省(市、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目标具有高度相似性,但是在不同梯度的省份之间,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则体现出明显的导向差异性。第一梯度的山东、四川在新的五年规划期内要建成旅游强省,充分展现旅游经济上风,处于旅游业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第二梯度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等省积极地将旅游资源上风转化为旅游产业上风和旅游经济上风,处于旅游业发展转型期的成长阶段;第三梯度的青海、宁夏、甘肃则要进一步实现自身资源上风,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国内或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处于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可见,在现行旅游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不同层级内的省份分别处于旅游业发展不同阶段,流域内旅游产业发展结构呈现出“243”的不规则菱形模式。与此同时,其旅游合作也体现了自己的特色,处以第一门路的山东、四川除了国内的旅游合作,已经把眼光瞄准了国际市场,第二梯度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则在积极地同国内旅游市场进行合作,而甘肃、青海、宁夏已经意识到了旅游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就整个流域来说,只有源头和进海口两个旅游经济强省来带动流域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很难使旅游业保持长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通过各自特色的打造和合作实现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