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不仅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培养了一定的实践技能。通过对校企合作式的特点以及商务英语专业实际情况分析,论证校企合作式培养模式是商务英语专业可采用的有效途径,通过其达到本专业的课程优化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校企合作式;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一、校企合作式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过去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企业正快速向多元化服务型企业转变,企业内部的发展与行业整体的提升催生了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沿海发达城市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如何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效的管理团队就成为经营者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懂技术不懂市场,懂产品不懂策划和谈判,更不懂英语,因此具备高素质涉外商业/商务技能的人才必然受到欢迎。近年来调查发现,在广州和深圳等地形成了常年依靠为各种博览会提供翻译、商务贸易接洽等服务的职业团体,这些为能适应企业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可贵的就业机会。
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日益成为高校教育的热门话题。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多运用订单式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按需培养、企业录用, 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专一的教育内容、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但在长期实践中发现该模式缺乏较为厚实的基础教育,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狭窄和单一,从而形成对就业订单的过分依赖。我院采用了2 + 2培养模式,但在实践运用中发现学生缺乏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和运用能力, 最终结合各种教育模式的优缺点,形成2 + 1 + 1新型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按照专业大类打通培养,以夯实基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三年进行专业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面,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第四年主要进行实习实训,突出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具有基础宽、知识面广、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此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商务英语知识的运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提高效率。按照2 +1 +1的培养方式,第四年进行一系列的实习实训,突出学生的实战性,特别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一定的企业实习经验,才能适应工作单位的岗位要求。比如,商务谈判,在理论教学中,学生把一些商务谈判技巧牢记在心,并且英语基础知识也不差,但是真正面对外商、面对真实的场景时,心理上还是感到陌生,有时会无法开口,这就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校企合作式的思路为学生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二、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主动适应企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这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专业是社会企业与学校的结合点,从学校的社会接受力来看,专业是学校社会竞争力的关键点之一,是学校发展壮大的评价标准之一,从学校服务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闪光点,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所在。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的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往总体口径宽的方向发展, 为毕业生从事商务贸易工作提供优势的教育。
当然,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同于高职高专专业设置。在本科教育中,专业主要用于说明大学在传授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针对进行专门训练、培养专门人才系统工作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专业的主要功能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指导学生就业。从此可以看出,专业设置要放入一个系统关系网中来考虑。首先,专业设置要符合时代的需求,才能推动教学工作的进一步进行,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商务英语专业需开设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增长学生的国际商务知识和英语的书面表达能力,满足众多企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其次,专业设置要考虑企业的特殊需求,在商务英语专业中不仅是传授商务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因此在专业设置中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贸易专业的单证员、报关员考试。再次,专业设置要考虑学生全面素质的拓展,作为本科院校不同于高职高专,那种单一的技能型教育不适合其教育发展,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本科生中更具有竞争力,专业设置中除了一些商务英语本身的专业课外,还增添了诸如公共关系、公共礼仪、实用英语翻译等课程,从而不断增强本专业设置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