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三种理论及制度的的分析比较研究律毕业论(2)

2013-06-09 01:10
导读:[2]孙毅.物权法公示与公信原则研究[D].见: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7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叶卫树.论物权变动和第三人保护[J].宁波 服装 职业

[2]孙毅.物权法公示与公信原则研究[D].见: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7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叶卫树.论物权变动和第三人保护[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4]胡志红.物权变动中第三人保护的制度选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7).
[5]林宏坚,陈贵生.物权变动中第三人利益保护问题新探[J].法学评论,2006,(5).
[6]周迎杰,曹云野.无权处分所涉第三人利益的物权保护[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1).
[7]岳志强,刘海安.物权行为与善意取得的关系再思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27,(3).
[8]王丽娟.试析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J].邢台学院院报,2007,22,(2).
[9]张武,黄宏.论物权变动与第三人保护[J].世纪桥,2007,(2).
[10]王利明.论无权处分[J].中国法学,2001,(3).
[11]孙宪忠.再谈物权行为理论[J].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1,(12).
[12]孙宪忠.物权行为理论探源及其意义[J].法学研究,1996,(3).
[13]郭玉坤,席旸.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4]佟柔.中国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
[15]于海涌.论善意取得制度与公示公信制度的适用规则[J].学术研究,2003,(2).
[16]王冬梅.论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标准[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3).
[17]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8]田士永.物权行为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19]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20]徐文生,李小玲.物权变动中第三人利益保护方法比较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
[21] 李叶权.关于物权变动中第三人保护的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2003,1.
[22]于海涌.论善意取得制度与公示公信制度的适用规则[J].学术研究,2003,(2).
[23]孙彩霞,张敏.论物权变动中的第三人保护[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27,(1).
[24]邵世星.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善意取得还是无因性原则[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8.
[25]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26]钱明星.物权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上一篇:预告登记制度研究分析学论文范文律毕业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