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的限制论文文献综述(2)

2013-09-23 01:10
导读:三、关于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范围、方法、原则 (一)范围 杨立新认为,涉及公众人物的权利限制时,其实质就是隐私权、肖像权。[1]王利明则认为限制

三、 关于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范围、方法、原则
(一) 范围
杨立新认为,涉及公众人物的权利限制时,其实质就是隐私权、肖像权。[1]王利明则认为限制的公众人物人格权包括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2]其他学者均没有明确提出这一问题。
总体上,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名誉权应当受到限制已成为学界的共识。由于人格权具有权利的关联性,法益的辐射性。[3]我认为,公众人物的姓名权、肖像权也应当受到必要的限制。
(二) 方法
对此问题,学者论及的较少。宣圣文在论公众人物隐私权中提出了限制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三种方法:一是制度的方法,二是隐私分级的方法,三是权利冲突协调的方法。[4]王丽则认为通过建立独立隐私权制度来限制。[5]杨士林认为,立足我国的司法现状,通过刑事、行政、民事救济途径来实现。[6]对此问题有待探讨。
(三) 原则
杜俊伟认为应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保护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多层划分原则。[7]马贤兴则提出公民人格权保护原则、公共利益保护原则、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保护原则、国家机密保护原则。[8]欧阳健认为应坚持人格权优先保护、维护公共利益、容忍正当舆论监督、差别对待原则。[9]肖枝梅提出社会公共利益优先、权利协调、满足公众合理兴趣、公众人物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原则。[10]
从这些原则中,学者们表达了这样一个愿望:在强调维护较大利益(公共利益公众知情权、公众合理兴趣等)时,我们不能忽视对公众人物的个体利益给予必要的保护。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都是民事权利的主体,其人格不存在任何缺陷。

综观学界,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对于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学界尚未涉及(就我掌握的文献资料而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跨学科研究。此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不同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如新闻界和法学界对此问题都高度关注;二是,同一学科内部不同科目间的交叉,如民法学、宪法学都牵连此问题。2.出现系统化、细化研究倾向。诸多问题还待学界深入探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为撰写毕业论文——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的限制,且对该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查阅了相关文献。本论文涉及的主要问题:一是,关于公众人物;二是,关于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理依据;三是,如何限制的问题。围绕上述问题查阅了相关文献,现综述如下:
一、 关于公众人物
(一) 公众人物 的界定
公众人物概念起源于美国1964年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的“公共官员”。在1967年的“足球教练诉退伍军人案件”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提出并确立“公众人物”概念,首席大法官沃论认为:“公众人物是指在关系到公共问题和公共事件的观点和行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常常与政府官员对同类问题和事件的态度和行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相当。”此后,公众人物这一概念备受关注。
我国由于相关立法和理论研究的滞后,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公众人物认识。王利明认为,公众人物是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大致包括;政府公职人员,公益组织领导人,明星,知名学者、科学家、文学家等知名人士。[1]马贤兴认为,公众人物是在一定范围内为人民广泛知晓和关注,并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的人物。[2]杨士林则认为,公众人物是指除了公共官员之外,在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所广泛知晓和关注,其言行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知名人士。[3]杜俊伟则指出,学者在对公众人物界定的时候往往通过三方面来判断:一是社会地位:一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阶层和支配地位;二是成就和表现:在各自领域表现卓越,成就不凡;三是声望和影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具有较大的能量。[4]洪波则认为,公众人物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可认定:一是有一定的知名度;二是自愿进入公众视野。[5]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从整体上看,学者的不同认识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多数学者认为公众人物包括政府官员;二是少数学者认为公众人物不包括政府官员,仅指社会知名人士。少数学者的理由是:政府官员和公众人物不仅在产生方式、身份地位和社会的影响力上存在着不同,而且其人格权受制约的机制不同。政府官员是通过选举或合法任命而产生,并依法享有公共权力;而公众人物则是在公共舆论中形成并反过来影响公共事务的人士。政府官员人格权(隐私权、名誉权等)受公众言论自由权利的制约机制实质上是权利对权力的制约;而公众人物人格权受公众知情权的制约实质上是权利与权利的制约。
本人赞成多数学者的观点。第一、公众人物概念起源于“公共官员”;第二、虽然政府官员与其他公众人物在产生方式、受政治程序影响等方面存在不同,但是基于政府官员掌握着巨大的权力资源,与其他公众人物相比,更容易影响公众和公共利益,着眼于“第三权力”的媒体舆论监督之考虑,实有运用公众人物概念工具进行限制之必要。

 

上一篇:对我国善意取得的客体的立法建议律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