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无讼观念的意义与影响研究律毕业论文(2)

2013-10-07 01:24
导读:结语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积淀,有许多的宝贵思想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无讼思想作为我国古代社会法律实践中备受推崇的价值理

 结语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积淀,有许多的宝贵思想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无讼”思想作为我国古代社会法律实践中备受推崇的价值理念它的存在有其合理的因素,它对我国古代司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让中国古人产生了轻法贱讼的心理,直到今天“私了”的解决纠纷方式在我国的农村很流行。古老的法律体系可以在先进文明的影响下土崩瓦解,但是人们心中的固有的观念却并非可以轻易改变的,“无讼”思想作为我国的宝贵本土资源,我们应当借鉴它的合理之处来构建我国的法治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5]梁治平.法意与人情[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6]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 [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熊淑媛.试论无讼传统法律文化根源影响及其启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5).
[8]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9]邵爱红.无讼思想略论[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8,1(1).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10]陈宗璋.中国传统社会“无讼观”的再认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6(5).
[11]任志安.无讼: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J].政治与法律,2001.
[12]谢翠蓉.评析儒家无讼主义[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1(1).
[13]戴良桥.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精神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14]何铭.论“无讼”[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
[15]梁聪.孔子的“无讼”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10).
[16] J. H. Wigmore, A Panorama of the the World’s Legal Systems, p.153, Washington D. C. 1936. Washington Law Book Company, 128.
[17] 刘志峰.“无讼”理想及其对现代法律的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

 

上一篇:探析清朝出现“律例并行,以例辅律”关系的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