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利益平衡通过公法的制度与机制实现
私有财产权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是通过公法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来实现的。
西方国家在坚持近代宪法所确立的财产权不可侵犯原则的前提下,各国宪法强调了“私有财产负有积极的社会义务”的新内涵,对私有财产权给予了必要的限制。但这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和抛弃私有财产权作为个人消极自由的人权实质和宪政精髓。作为生存的安全手段或安全装置的私有财产仍然是宪法为个人提供的基本政治保障。 [41]概括地讲,财产权所受的限制主要有:财产权“伴随着义务”;财产权受“公共福利”制约;财产权的内容“由法律规定”。 [42]但西方国家大多规定政府在限制公民私有财产时必须经过正当的法律程序,在强制征用私有财产时必须给予公平补偿等。这又构成了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总之,西方国家以平衡私有财产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为基点,建构公法保护的制度。西方国家规定对公民财产权的限制一般需具备三个条件:必须基于法定的公共利益或者公共福利的需要;必须经过正当的法律程序;必须给予公正的补偿。同时,通过司法审查制度来监督政府行使权力,保护公民的权利。这些限制条件体现了在保护私有财产权和维护公共利益之间维系着适度的平衡。
我国建国后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奉行的是公益无限与国家全能的观念。国家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控制着绝大部分社会经济资源,并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私有财产的客体范围极其狭窄,对其保护不足,限制有加;财产权的社会义务无限膨胀,公平衡量不复存在,私有财产权无法得到保障。尽管我国已拨开计划经济的迷雾,走上市场经济的坦途,但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是一种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尽除,在生产、流通等许多领域还没有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借口随意限制甚至损害私有财产权的情形时有发生,保护私有财产权与维护公共利益之间还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调。因此,有学者主张,目前我国在私有财产权和公共利益的衡量上应更倾向于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而不是强调制约。也就是说,我们应强调财产权作为权利的本体地位,把财产权利作为公民的一项宪法基本权利来保护。这是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讲还是培养公民权利意识、培育中国成熟的市民社会这一宪政基础的需要。 [43]林来梵先生指出:“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以后,中国宪法面临着严峻的历史取向的选择……近代的课题显然尚未彻底完成。财产权宪法保障规范的价值取向也应该客观地反映历史课题的具体要求。” [44]综上,笔者认为,强调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限制公共利益的无限扩张与公共权力的过度膨胀,仍然是我国现阶段平衡公益与私益时进行制度设计的模式选择。
强调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首先要树立私有财产与公共利益平等保护的观念。在现代法治国家,公共利益绝不能成为否定甚至吞噬个人利益的理由。那种认为公共利益的实现必然带动个人利益,从而片面强调公共利益的理论与实践是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 [45]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所谓公益也好,私益也罢,它们皆是法律所认可和保护的法益,在法律的天平上应有同等的分量。” [46]“在现代宪法保障基本权利的理念,无条件以牺牲人民基本权利,以满足公益之绝对性,已面临考验!” [47]“完全纯粹意义上的社会本位或强调社会公共利益是市场经济本身所无法接受的,也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 [48]济的内在需求和社会民主文明的重要体现。
其次,有赖于在宪法中对私有财产权的不可侵犯性加以明确宣告,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有学者所言:“权利由默示到明示的转换绝非无关紧要,而是大有必要,它涉及权利有无切实的免除权力侵害的保障。” [49]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非来自于社会内部的自发性力量,而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推进的。宪法在这一进程中担负着特殊的使命。一系列向市场秩序过渡的措施,尤其是对财产权的坚强保护,都有赖于宪法规范的确认。曾一度否定私有财产权的苏联和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变革之后制定了新宪法,都重新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 [50]如前所述,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22条对此也作了明确规定。这就在宪法上明确了私有财产的地位,扩大了受保护的私有财产的范围,并为完善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征用制度和国家补偿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
再次,有赖于在具体的立法、执法与司法实践中,严格遵循宪法至上原则、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优位原则、正当程序原则、越权无效原则、平等对待原则、比例原则与信赖保护原则等,使宪法的规定落到实处。即为了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必须对立法权、执法权和司法权予以限制与控制,促进这些公权力的行使能保障公民权利、增进公民的利益,而不是削弱公民的权利、损害公民的利益。公民之所以服从法律、公共意志和公共权力,不是单纯地因为被强制的结果,而是法律与公共权力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同,且他们希望这样做能够使他们更可靠地获得长久的幸福。
最后,在所有的国家权力中,对个人自由和财产权侵蚀和威胁最大的是行政权,因此加强对行政权的规范和制约便成为现代公法的重心。公法要对行政权予以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事前要设定行政权行使的范围与条件,为行政权的运行划定一个边界;事中要通过正当的程序控制行政权的行使,通过行政公开和公民的参与等一系列程序制度与机制设计防止行政权在运行中出现恣意妄为与专横的情形;事后通过一套有效的监督与救济的机制来纠正行政违法与不当行为,使公民受损害的权益得到恢复与补救。在对行政权进行规制时,特别要强化正当程序与司法救济的作用。正当程序与司法救济体现了以权利制约权力及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基本精神,是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的重要手段。
【注释】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