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议登记的制度建构——法律移植的微观分析((5)
2016-01-04 01:03
导读:[5]参见孙宪忠:《中国近现代继受西方民法的效果评述》,载《中国法学》2006 年第3 期。 [6]参见前引[4] K茨威格特和H克茨书,第66 页;大木雅夫书,第86 - 90 页
[5]参见孙宪忠:《中国近现代继受西方民法的效果评述》,载《中国法学》2006 年第3 期。
[6]参见前引[4] K•茨威格特和H•克茨书,第66 页;大木雅夫书,第86 - 90 页。
[7]参见《德国土地登记条例》第18 条第2 款;《瑞士民法典》第961 条第1 款第1 项。
[8]Vgl1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 Band 6 Sachenrecht , 31 Aufl1 , Verlag C1 H1 Beck , 1997 , S13521
[9]参见[德]鲍尔P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 ,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366 页。
[10] 德国法在登记申请上采用单方申请,为了确保登记申请的正当性,登记义务人要向登记机关表示同意登记申请,该同意就是登记同意,它和登记申请一样属于程序法上的意思表示, 有了登记同意的登记申请相当于我国的共同申请。Vgl1 Holzer - Kramer ,Grundbuchrecht , Verlag C1 H1 Beck , 1994 , S1641 ; Schwab - Prütting , Sachenrecht , 271 Aufl1 , Verlag C1 H1 Beck , 1997 , S1118 - 1201 在通常情况下,登记权利人不会同意异议登记的申请,但这并不能排除实务中发生这种情况,故德国法规定登记同意是异议登记发生的机制之一。参见前引[9]鲍尔P施蒂尔纳书,第367 页。
[11]假处分是民事诉讼中的保全措施,类似于我国的财产保全。当事人在申请假处分命令时,无需证明其权利遭受的危险,在作出上很迅捷。参见前引[9]鲍尔P施蒂尔纳书,第367 页。
[12]参见前引[9]鲍尔P施蒂尔纳书,第367 - 368 页。
[13]参见前引[9]鲍尔P施蒂尔纳书,第366 页、第370 页。
[14]参见前引[8]书,第358 页。
[15] Vgl1 Müller , Sachenrecht , 41 Aufl1 , Verlag Carl Heymanns1 , 1997 , S13491
[16]参见[日]铃木禄弥:《抵押制度的研究》,一粒社1968 年版,第358 页;转引自陈华彬:《物权法研究》,金桥文化出版(香港) 有限公司2001 年版,第266 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17]张龙文:《民法物权实务研究》,汉林出版社1977 年版,第181 页。
[18]李鸿毅:《土地法论》,台湾1993 年版,第364 页。
[19]参见前引[4]大木雅夫书,第96 页。
[20]参见前引[9]鲍尔P施蒂尔纳书,第369 - 370 页。
[21]参见前引[8]书,第357 书。
[22]参见《德国民法典》第892 - 893 条;《瑞士民法典》第973 条第1 款。
[23]参见[日]我妻荣:《日本物权法》,有泉亨修订、李宜芬校订,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年版,第224 - 225 页; [ 日]田山辉明:《物权法》(增订本) ,陆庆胜译,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45 页。
[24]参见一稿第101 条,二稿第106 条,三稿第110 条,四稿第110 条,五稿第105 条。
[25]参见[德]伯恩哈德•格罗斯菲尔德:《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孙世彦等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77 页。
[26]参见孙宪忠主编:《制定科学的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356 页。
[27]参见[日]近江幸治:《物权法》,王茵译,未刊稿。
[28]参见卢佳香:《预告登记之研究》,台湾辅仁大学1995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16 - 217 页。
[29]参见王泽鉴:《民法物权》(第1 册)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122 - 126 页。
[30]参见前引[28]卢佳香文,第222 页。
[31] Vgl1 Weirich , Grundstücksrecht , Verlag C1H1 Beck , 1985 , S11571
[32] Vgl1 Wieling , Sachenrecht , 31 Aufl1 , Verlag Springer , 1997 , S12751
[33]参见前引10 Ho[15]er - Kramer 书,第185 页。
[34]参见[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20 - 21 页;前引[1]沈宗灵文。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35]参见前引[4] K•茨威格特和H•克茨书,第29 页。
[36]参见前引[25]伯恩哈德•格罗斯菲尔德书,第111 页。
[37]参见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版,第197 页。
[38]一稿第7 条规定: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权利人是该不动产的权利人,但有相反证据的除外。
[39]参见前引[9]鲍尔P施蒂尔纳书,第309 页。
[40]参见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第135 页。
[41]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第3条。
[42] [德]弗朗茨•维亚克尔:《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德发展为观察重点》,陈爱娥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年版,第1 页。
共5页: 5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