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 3 体制、机制和法制障碍与全方位到位执法需求不适应
体制、机制、法制和能力方面的障碍是影响环境执法的主要因素。体制障碍主要体现在环境统一监管能力薄弱、各部门环境监管职能横向分散、上下级环保部门纵向分离、跨地区环保部门地区分割,造成政令不畅,难以发挥整体监管效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虽有相关法律17部,法规26件,但执法主体分散在林业、海洋、水利、矿产资源等10多个资源开发部门,环保部门难以实施统一监管。同时,受位子、票子的影响,地方环保局长只听令于政府领导,应付上级检查,甚至为排污企业通风报信。对于跨界污染纠纷,往往是各说各的理、各算各的账,难以统一协调。机制障碍主要体现在部门联动还未形成制度,企业守法激励机制和全社会参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被动地进行污染控制和生态破坏末端执法。法律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弱,强制手段缺乏,是环境执法难以到位的根本性原因。“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企业违法排污屡禁不止、污染反弹屡打屡犯的主要原因。《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最高处罚限额仅10万元,发生特大污染事故也只能处罚100万元。2004年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中,“2亿多元损失、百万人饮用水受限,与100万元最高限额的罚款”引发了公众大讨论。目前国家规定每排放1公斤二氧化硫交排污费4毛多钱,而平均脱硫成本一般在每公斤二氧化硫1元左右,低了将近60%。上海外高桥电厂一期脱硫工程需投资8亿元,按现行排污收费标准,用这8亿元可交排污费达116年,很难使企业做到主动投资治理。
2. 4 薄弱的环境执法能力与繁重的任务不适应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 5 环境执法又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由于地方保护、监管体制不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环境执法的老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很突出。大型企业违法排污突出,一批有能力做到达标排放的上市企业也出现违法排污。小企业污染反弹屡禁不止,变化法人、变化经营范围等多种方式与环保部门“捉迷藏”。一些违法排污企业的老板,又是“红顶商人”,戴有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多种政治“光环”,环保部门即使查到其环境违法行为也受多方制约难以查处到位。近年来江浙边界、苏皖边界、苏鲁边界都出现了跨省污染纠纷。晋陕蒙交界地区“黑三角”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又出现了湘黔渝交界地区“锰三角”问题。而跨界污染牵涉利益关系复杂,一直是环境统一监管的难题。污染企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趋势明显。内蒙、江西、湖北、四川、陕西、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环境污染事故明显增加,群众举报不断,媒体也不断披露这些地区的污染问题。而这些地区恰是环境监管的薄弱地区,执法能力弱,环境监管不到位。
3 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工作的对策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研究探索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指示,加强环境执法工作,立足于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落实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从体制、机制、法制、能力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强,使环境执法真正严起来、强起来、硬起来。
3. 1 强化社会法制观念,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行政部门执法,必须与广大群众守法相协调,使遵守法律、法规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环境保护法制宣传是环境执法工作的基础,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极大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地鼓励群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既监督执法部门执法情况,也监督企事业单位污染状况和守法情况。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执法难的必由之路。应建立公众举报制度,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学法、懂法的自觉性,调动其维护环境保护各项法律、法规的积极性,为环境执法打下坚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3. 2 加强考核和责任追究,落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主要是加强宏观调控,为经济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重视和加强环境执法工作是各级政府的本职工作。将环保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的指导。进一步加大行政责任追究的力度,实现“查人”与“查事”相结合,公开处理一批责任人,实行环境保护问责制,在此基础上试行对下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行政监察。
3. 3 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强化法制
理顺环境执法体制主要是从体制上来强化国家监察、落实地方监管、明确单位负责。强化国家监察主要是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环境问题。落实地方监管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完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落实环保机构职能、编制和经费;并负责监督下一级政府的环保工作和重点单位的环境行为。明确单位负责指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
3. 4 加大投入,增强环境执法能力
执法手段和水平是影响执法效能的关键因素,环境执法能力的高低关系到统一监督执法是否可以落实到位。“十一五”期间计划重点推进全国环境应急网络建设、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污染源自动化监控网络建设和“12369”环保热线网络建设,增强重点区域、流域、重点工程和重点生态保护区的环境执法能力。推进队伍规范化管理。严格环境监察人员“准入”制度,实施分级分类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执法人员5年必须进行一次培训。加强行风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完善环境执法公示制,实现“阳光执法”,增强执法效能。
3. 5 行政执法以“四个转变”顺应新的形势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转变思想,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环境执法形势,切实做到“四个转变”,即:执法内容要从工业污染执法向全方位的环境执法转变;环境执法体系要从一元执法向三元执法监督体系转变;执法形式要从单一的环保行政执法向多样化的联合执法转变;执法手段要从常规执法向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
3. 6 持续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
专项行动虽然是治标的手段,但对于遏制一个地区、一个时段的突出环境问题具有见效快的效果。今后一段时间,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围绕“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中心工作,持续开展环保专项执法工作,始终抓住严打整治不放松,逐步建立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切实增强严打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保持高压态势,震慑违法。坚决把各类环境违法案件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案件压下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以专项行动促进环境管理资源的整合,促进环境的统一监管。
4 结语
保护环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标志,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回顾我国环境保护的历史,如果说环境保护是靠宣传起家的,那么落到实处则是靠执法。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把环境保护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也为环境执法工作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各级环境执法人员应该抓住机遇,努力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使环境执法真正严起来、硬起来、强起来,为构建我国的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